八月手记

八月手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些日子以来,几乎没有勇气在Zine里敲打过任何字样。那里是正儿八经地阐述深邃的思想,或发人深省的经典语句,一味的杂记日常琐事儿,显得有点无趣和无味。至少作者认为。

  多少是有点气奈的,风平云淡的时间流逝,并没有给生活增添些许乐趣,倒是前几日徒增了不必要的麻烦,倒都没什么事情,无非几张创口贴的事儿,白白浪费些毛爷爷罢了。都说,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儿。此句有理,好评。

  推荐一本新书《东京一年》,书评如下:

    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独自一人来到东京,生活了一年。“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于是,就有了这一本《东京一年》。

    细读蒋方舟以往的作品会发现,她的创作始终是个案。她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总是以冷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她的文学世界充满了张力。

    蒋方舟写作强调的是一种艺术体验,这来自对生活的信赖。在东京一年的时间里,她所看重的显然是在安宁与全神贯注的前提下的生活收获以及思想的激发。而这才是她旅居一年的真谛——关键是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她是带着平和的心境走进别处,也正是因为这份平和,才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审视与挑剔,甚至带有些幽默的理解。就像同是手艺人,技艺精湛的反而能一目了然、心平气和地看着别人的活儿的好坏,而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批评。这或许是一个作家的大气与包容。

  蒋方舟写日记也像她以往的作品一样,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含蓄蕴藉又幽默洒脱点到为止,而意味却全在这圈圈点点上了。比如说起在名古屋接受接待,“Y老师一直说在座的两位男性都喜欢我,并且暗示那种喜欢中有情欲色彩,谁不喜欢肉体年轻的小姑娘?在座的男士恐怕觉得否认显得对我没有礼貌,因此就如同默认一样。我如坐针毡。”一句话,既写出了日本人对性话题的开放程度,又写出了陌生异性之间礼貌的尴尬,叫人读后忍俊不禁。

    蒋方舟用平常心体会生活,加上十分独特的发现,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必须承认的是,写作对天分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汗水的要求,鼓励一个没有天分的人在写作上花一万小时练习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是,我非常讨厌成熟成名的艺术创作者毫无愧疚——甚至反以为荣地说起自己的懒惰,说自己生性散漫,不务正业,放纵不羁爱自由,导致几年没有新作,在我看来,这只是用来掩饰自己才华不够的借口而已。”这句话很是犀利,可谓是入木三分,把常人看待写作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缺憾找到了。这才是蒋方舟以作家目光看待事物的精妙尺度。

    至此,可以理解蒋方舟了,不论是她看城市还是看人,抑或对不同地域文化或历史的看法,她秉承的第一要素还是带着自己特有的态度看人,看各行各业的人,看历史中的人,看日常生活中的人,所以,她笔下的内容就有了生命的重量。

  灵魂的出口在哪里?每一个人系挂的地方不同罢了。但人们总是试图把它放在神秘的所在,好让自己看不见它,因为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坦然与它面对。在《东京一年》里,蒋方舟用文字抛出的那条细线挽住了飞动的灵魂,把它存放在自己想放的地方,于是,我们看见了一扇打开的灵魂窗口。“所以我也保留了自己日记里那些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摊开来,有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成年后还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天真一面的人,本质则是复杂的——至少是见过复杂,才知道天真有多可贵。”早熟的苹果也终将变得熟透,无论是本身复杂还是见过复杂,成熟后的蒋方舟在《东京一年》里,让世人看到了她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察一叶可知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于细微之处晓真知灼见,惟吾师长矣。更是吾辈欣羡和追求的希冀,此乃先生佳作,略显一二。

图片发自App


八月手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月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