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几个得到专栏

得到现在是我每天都会打开的app了,一开始是听了朋友的推荐,试着点了几个专栏的免费试读,然后就快乐的入坑了。目前订阅的专栏有《硅谷来信》《五分钟商学院》《北大香帅的金融学课》《清华管理学课》《精英日课》五个。不得不说,得到请来的老师都还是挺靠谱的,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常常在想,如果我在上大学期间就有这么多牛人给我当老师,那么我现在该多牛啊!!简直不敢想啊!),当然了,虽然现在已经是中年少女了,但是开始永远不嫌晚,按未来人均活到100岁来算,现在依然是年轻银啊。

言归正传,五个专栏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吴军的《硅谷来信》了。虽然从这个专栏的名字看不出来是要讲什么,但是相信我,这个专栏绝对是超值的。吴军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大牛,科学家+作家+摄影爱好者+靠谱的父亲+投资专家,涉猎范围非常广。

专栏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今天讲职场,明天讲黑科技,后天讲教育,大后天讲人类的文化发展,但基本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在于,吴军往往能够在每篇文章的最后提炼出一些他个人独特的思考,并且能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给予一些引导,非常接地气,真的好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跟一个后辈讲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一种聊天的轻松感,同时又好像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你看到门外原来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事物。同时专栏的转述者宝树的声音也很好听,跟专栏内容非常契合,简直是完美的搭配。因为听了这个专栏,我基本上把吴当做了精神导师,还顺道把他的书也全部看了一遍,最喜欢的是文明之光系列,浪潮之巅和硅谷之谜也不错。不过在看完书之后也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专栏的很多内容都是书里面内容的延伸,看着看着总有些似曾相似的感觉。不过也可以理解,瑕不掩瑜吧。

第二喜欢的是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润总讲话太好玩了,每天的主题基本上也都是走的深入浅出的讲故事模式,非常照顾我们这些商业小白。五分钟的课程常常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五分钟凝练的确实都是精华,比起某些人说话唠唠叨叨,半天抓不住重点,我还是喜欢这种短小精悍的。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栏只能起到一个领路人的角色,至于自己能从中学到多少,真的要看个人的经历和领悟才行啊。

五商最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每篇都能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切入,就好像润总带着我们一起做案例分析一样,这可比干巴巴的讲理论要有趣多了。同时,刘润也是回复学员留言最认真的一名导师,还是让人挺感动的。比起某些高高在上的导师,还是这种又有才又幽默可爱的导师更受人喜欢啊。

再看说说万维刚的《精英日课》。因为之前看了他的《万万没想到》,是一口气看完的,所以对作者非常有好感。精英日课也是他一贯的作风,内容多是欧美最新的研究成果啊,热点啊这些,加入他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解读。但是我觉得比硅谷来信差一点的地方在于,万很少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点什么(可能因为他一直在做物理学者,本身经历也比较单一,只是纯粹很喜欢看书而已)。所以这个专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万维刚带你每天听本书”。

再来说说北大香帅的金融学课吧。当年我大学本来想念的是数理金融系,最后因为分数不够没去成,一直是毕生憾事。如果能上,说不定现在的人生是另一番光景……而且学金融以后对选股选基也能有点帮助。比起其他老师来说,北大和清华系教授们的课普遍的更加系统化,但同时也会更偏向理论一些。内容很多很全,但有时候把太细节的内容讲太多了。比如“为什么银行可以躺着赚钱”,对于我这种比较急功近利想要学了马上就会选股的学员来说,显然是不太有吸引力的,而对于“如何挑选货币基金”这种主题,坦白说,货币基金的属性就决定了再怎么挑选,不同基金的收益也就是一个点左右的差距而已,有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去选择吗?所以,这个专栏是要给你普及各种金融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要教你如何运用的。就好像这门课的标语是“帮你站在高处重新理解财富”,而不是“教你如何运用金融工具实现个人财富增长”一样。

最后说下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这门课是我目前学习进度最慢的一个,每次有闲暇时间,我一般更愿意听五商或者硅谷来信,感觉比较轻松点。这种系统化的管理学课,貌似更适合用整块的时间而不是碎片化的时间来消化。这课属于信息量很大,案例也很丰富的类型,但是严肃有余,有趣不足(可能跟宁老师的年纪有关)。听惯了五商那种,觉得这课就有点小啰嗦。另外,管理应该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所以如果要对这门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觉得里面的案例如果能够再新一点,比如把当下最新的管理理念引入(比如硅谷那些大企业,或者中国当代很多独角兽公司)进来引发大家的思考,就更好了。

听专栏只能让人了解一点皮毛,真的对某个知识感兴趣还是要自己找书看,书里面的内容还是要全面和系统很多。听专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从而让人有种“人生变充实了”的满足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价几个得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