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卷二·重述和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十卷,第一卷是引论,显得自成一体。有人推测,第一卷是柏拉图早年写的一篇旧稿,题为《色拉叙马霍斯》。第一卷的讨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很可能来自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一次“真实对话”,后九卷可看作是对中年柏拉图对色拉叙马霍斯关于正义的充分回应。(刘小枫:《凯若斯》pp436)

[357a-362c]格老孔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老孔对善的分类:(1)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2)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3)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老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哪一种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但一般人并不这么想,格老孔说:一般人认为正义是第三种,本身是件苦事,但喜欢其后果——名和利。

格老孔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证不满,认为他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老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老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老孔论证的思路是:(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1)格老孔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358e-358b],人群中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人间订立的契约。那些最有力量作恶的人是不愿意与他人订立契约的。(个体的善与群体的善)

(2) 戒指喻[359c-360d]: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的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藏的逻辑呈现出来。这就好像假设理想的没有摩擦的运动,反而有助于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3)雕像喻[361a-361d]:格老孔接着把正义者和非正义者的形象推至极端,刻画出两个典型的雕像。不正义者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坏事做绝,但我们还偏偏给他最正义的好名声。相反正义者,未做坏事却有大逆不道之名(上了十字架的上帝,crucifixion),终身坚持正义,却无人知晓。难道不是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更幸福吗?

格老孔引用诗人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诗句,引证“不要爱慕虚名,而要务求实际”。(道德训诫)

七勇攻忒拜,592-594:“From which there grows the fruit of counsels shrewd,”

中译(陈中梅,《埃斯库罗斯悲剧集(一)》pp157):

他想成为“就是”,而非“像是”最勇敢的英豪。
从他深犁的垄沟,此君丰收心智的硕果,
明智的设想从那里涌出。

格老孔总结道,不论众人还是诸神对不正义者安排的生活都要更好[362b-c]。

[362d-367e]阿得曼托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阿得曼托斯引用诗歌对格老孔的观点进行补充论证(诗歌是古希腊对青年及城邦公民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诗歌也代表了传统,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

(1)赫西俄德(Hesiod)《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pp8,[215]以下:

你要倾听正义,不要希求暴力,因为暴力无益于贫穷者,甚至家财万贯的富人也不容易承受暴力,一旦碰上厄运,就永远翻不了身。反之,追求正义是明智之举,因为 正义最终要战胜强暴。然而,愚人只有在受到痛苦时才能领会这个道理,因为霍尔卡斯(誓言之神)紧随错误的审判。贪图贿赂、用欺骗的审判裁决案件的人,无论在哪儿强拉正义之神,都能听到争吵声。正义女神身披云雾跟到城市和人多的地方哭泣,给人们带来灾祸,甚至给那些把她赶到对她说假话的地方的人们带来灾祸。

相反,人们如果对任何外来人和本城邦人都予以公正审判,丝毫不背离正义,他们的城市就繁荣,人民就富庶,他们的城邦就会呈现出一派爱护儿童,安居乐业的和平 景象,无所不见的宙斯也不唆使对他们发动残酷的战争。饥荒从不侵袭审判公正的人,厄运也是如此。他们快乐地做自己想干的活计,土地为他们出产丰足的食物。 山上橡树的枝头长出橡实,蜜蜂盘旋采蜜于橡树之中;绵羊身上长出厚厚的绒毛;妇女生养很多外貌酷似父母的婴儿。他们源源不断地拥有许多好东西,他们不需要驾船出海,因为丰产的土地为他们出产果实。

与之对比,修昔底德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爆发瘟疫后“信仰、道德和正义”崩塌后的情况(徐松岩 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和财富都如同过眼烟云。至于所谓荣誉,没有人愿意遵守它的规则,因为一个人能不能活到享受光荣的名号的时候是很成问题的。但是一般人都承认,既光荣又有用的东西就是那些现时的享乐,以及所有使人能够得到这种享乐的东西(及时行乐)。

对诸神的敬畏和人为的法律都不能约束他们了。就前一点而言,他们断定敬神和不敬神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看到所有的人毫无差别地死去;就后一点而言,没有人能够预料他能活到因违法而被推上被告席的时候,...

(2)荷马(Homer)《奥德赛》,陈中梅译,pp336,卷19,[109]以下:

像某位国王,一个豪勇、敬畏神明的汉子,
王统众多强健的兵民,
声张正义,乌黑的泥土给他送来
小麦大麦,树上果实累累,羊群从不
停止羔产,海中盛产鲜鱼,人民
生活美满,得利于他的英明。

(3)默塞俄斯(Musaeus)及其儿子的诗歌。

理想国·卷二·重述和笔记_第1张图片
The Mousai Melousa and Terpsikhore instruct the poet Mousaios.

默塞俄斯是奥菲俄斯(Orpheus)的儿子和学生。据传奥菲俄斯是缪斯之子,阿波罗的仆从。他的歌声可以治愈病痛,激发人们的宗教热情。

古代的诗人是部落中最有学问的人,奥菲俄斯曾教授举办宗教仪式的程序,劝阻杀戮;默塞俄斯曾传送神谕,行医治病(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pp145)。

“He (the preacher) assumed that judgement is not executed in this world(此世); that the wicked are successful; that the good are miserable; and then urged from reason and scripture a compensation to be made to both parties in the next life(来生). No offence appeared to be taken by the congregation at this doctrine.”

注:这里未引入人群的“原罪”。

阿得曼托斯继续引用诗歌论证存在消灾赎罪的方法:献祭,符咒,赛会。

(1)赫西俄德说人容易沾染不正义,《工作与时日》[287-289]

邪恶很容易为人类所沾染,并且是大量地沾染,通向它的道路既平坦又不远。然而,永生神灵在善德和我们之间放置了汗水,通向它的道路既遥远又陡峭,出发处路面且崎岖不平;可是一旦到达其最高处,那以后的路就容易走过,尽管还会遇到困难。

(2)用荷马《伊利亚特》卷9,[497]以下(陈中梅译,pp198),引证祭享和赛会可替生者赎罪,特有的仪式可使死者在阴间得到赦免。

倘若有人做下错事,犯了规矩,他可通过恳求
甚至使神祗姑息忍让,用祭品和
虔诚的许愿,用满杯的祭酒和浓熟的香烟。

诗歌中的正义和“神人关系”对城邦中年轻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比较聪明,善于推理的年轻人的影响。

品达的问题:“是用堂堂正义,还是靠阴谋诡计来步步高升,安身立命,度过一生?”

(1)假定没有神,或有神但神不关心人间的事,那么做了不正义的事被神发现也无所谓。

(2)假定有神,神又确实关心我们,那神会如何反映呢?(比如是否干涉现世)

(3)我们知道的关于神的一切都来自诗歌,对于诗人的话,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

(4)如果我们相信诗人的话,那我们可以放手去做不正义的事,然后拿一部分所得来祭祀诸神。这样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依旧安然无恙。

(5)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不相信诗人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劝说一个聪明、有钱、有体力,有门第的人(城邦中的贵族,真正的强者,有力量作恶者)来尊重正义呢?

阿得曼托斯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1)正义和不正义二者本身各是什么?(定义问题,概念问题)(2)它们对于其所有者各起什么作用,使得前者为“好的”,后者为“不好的”,而不管神与人是否觉察。

阿得曼托斯的讨论中已涉及对城邦中年轻公民的教育问题,即源初知识(诗人的诗歌)会对人起规范作用。

[367a]没有人曾经指出过,不正义是心灵本身最大的丑恶,正义是最大的美德。要是一上来大家就这么说,从我们年轻时候起,就这样来说服我们,我们就用不着彼此提防对方的不正义,每个人就都是自己最好的护卫者了。因为每个人都怕干坏事,怕在自己身上出现最大的丑恶。

For if you had all spoken in this way from the beginning and from our youth up had sought to convince us, we should not now be guarding against one another's injustice, but each would be his own best guardian, for fear lest by working injustice he should dwell in communion with the greatest of evils.

[368a-372c]继续与阿得曼托斯的对话,苏格拉底把讨论引向城邦的正义

大字小字比喻,小字看不清,大字却可看清些。个人的正义及其所带来的好处不易讨论,就转而讨论城邦的正义及其所带来的好处。(private good VS common good)然后再由大见小,讨论在城邦中生活的个人的正义。

城邦的建立:

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生存。

城邦公民的分工:

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最低限度的城邦(成长中的城邦,健康的城邦):

安静和平的田园生活。

问题:

正义和不正义是何时被哪些人带入成长中的城邦的?

[372c-]由成长的城邦到繁荣的城邦,护卫者及其教育

格老孔认为城邦还需要各种“奢侈品”,不单是考虑城邦的成长,而是考虑繁华城邦的成长,看正义和不正义是如何出现的。

苏格拉底说:

则我们需要更大的耕地和牧场,就势必要从邻居那里抢夺土地,如果我们的邻居不满足,也必然会到我们这里来抢夺土地。这样,战争就出现了,城邦需要职业军人(护卫者)来从事战争。

柏拉图对战争及护卫者的陈述是理想情况的讨论,事实上战争和护卫者是一直存在的,比如狩猎可视作原始的战争,猎人可视作护卫者等。

[374b-383c]讨论护卫者应具有的素质及其教育

古希腊军事力量的核心是重装步兵,由公民自备装备,全身披挂,使用标枪,盾牌等,作战时需纪律严明,保持队列,一同进退。公民需要在平时经常训练,才能在战时成为合格的重装步兵。因此苏格拉底说护卫者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Plato likes to contrast the leisure of philosophy with the hurry of business and law. Cf.Theaetetus 172 C-D. [Perseus: Plat. Rep. 2.376e 注1]

根据波里比阿,前2世纪,标枪的铁质矛头是较长的,而到了公元4世纪,维吉提乌斯的时代,标枪的矛头已大大缩短(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卷 一》,pp11)。波里比阿的时代正是希腊城邦的尾声,罗马即将崛起的时代,而公元4世纪已到罗马帝国晚期。标枪越沉重,投掷出去威力越大,可贯穿盾牌,形成必杀。但这种重装备需要士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经常的训练,即只有职业化的公民军才能胜任,从这个角度古希腊的城邦确实是军事共和国,而其中最典型 的就是斯巴达。因此在古希腊,广泛地存在亲斯巴达的倾向(比如色诺芬)就并非奇事。

[375a-376c]苏格拉底用警犬来类比论证护卫者应有的素质

警犬和护卫者都应具有的共同特征:(1)感觉敏锐、勇敢、意气奋发;(2)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

问题:如何使温和与刚烈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存在于护卫者的身上。

喂得好的警犬(城邦中的护卫者)对熟人温和,对陌生人恰恰相反。即狗完全凭认识与否区别敌友——不认识的是敌,认识的是友。[376b]

爱学习是警犬的天性;类似地,爱智慧是护卫者的天性,只有这样护卫者才能区分敌我,知道城邦的利益。

苏格拉底小结护卫者应具有的素质[376c]:

“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了”。

[376d-]继续论证护卫者应接受的教育和训练,这将有助于讨论问题——正义和不正义在城邦中是怎样产生的?(讨论就此转向)

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gymnastics)来训练身体,用音乐(music)来陶冶心灵。[377a]

诗人既是儿童的教育者,也是公民的教育者。由于生物在幼小阶段是最容易接受陶冶的,苏格拉底担忧坏的诗歌会影响儿童的心灵。[377b]

音乐(music)指缪斯的艺术,即文教,包括狭义上的音乐,诗歌,舞蹈,戏剧乃至文化和哲学。真正的音乐家(文雅的人)是一位有高深和全面文化修养的人。(《柏拉图的诗学》pp156,注7)

[377a]古希腊的教育

在公元前5至4世纪的雅典,男孩一般在7岁时上学,路上由一位奴隶或“监护人”陪同。学校里有专职的教师教授书写和阅读,教材一般选自诗人,尤其是荷马的作品。除了算术,男孩们接受的另两项教育是音乐(包括诗歌)和体育。诗乐由里拉演奏者(kitharistes)教授,体育(体操)则由训导者 (paidotribes)负责。小学毕业后,青少年还可继续求学,进入较高等的学校,学习辩论术和哲学。智者的活动以教授修辞和讲演为主,收费。柏拉图的学园自斯彪西波(柏拉图的侄子,学园的继任者)后也收费。

比较:孔子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贵族子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还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377e]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人没有能用言词描绘出诸神与英雄的真正本性来,就等于一个画家没有画出他所要画的对象来一样。”

即艺术是对真实(本质)的模仿,艺术创作涉及认识论问题。

问题:艺术的目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作品审查(艺术分级)是城邦缔造者的任务。[378e-379a]

“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苏格拉底论神的本质,即神之所以为神

(1)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379b-380c]

苏格拉底论善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379b]

神是善者,神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坏事物的原因,必须到别处去找。[379c]

注意:这种观点并不必然导致善恶二元论,如我们可说恶的原因是善的缺乏。

以哲学(思辨和逻辑)拒斥荷马的诗歌:如果神不可能是坏事物的原因,那么说宙斯可赐坏运给人就是错误的。[379d-380c]

(2)神不可能变换自己的形态,神也不可能欺骗[380d-383c]

神和一切属于神的事物,都处在不能再好的状态下。如果神能改变,就只能变坏。但不会有神或人愿意使自己败坏,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神是尽善尽美的,并永远保持这种状态。因此神只有一种状态,即最好的状态,并且不会改变。(神的定义)

既然神不能改变自己的形态,难道他们能给我们幻想,欺骗我们吗?

真的谎言(veritable lie,Essential falsehood,对真相一无所知,在自己心灵上保有假象)是任何人和神最厌恶的。神不可能说真的谎言,神也不可能对真相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通过枚举法论证:神也不可能对我们说语言上的谎言(falsehood in words)。(a)因为我们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要利用假的传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神不可能不知道古代事情的真相,他没必要把假的弄得象真的 一样。(b)神也不需要一个在他们中间说假话的诗人。(c)神不会因为害怕敌人而说假话。(d)神不会有疯狂和胡闹的朋友。

结论:神没有说谎的动机。

@季燕江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国·卷二·重述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