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姜丽Jenny【1期2班】刻意练习Day15

242姜丽Jenny【1期2班】刻意练习Day15_第1张图片


【学员】242姜丽Jenny


【仿写】

如今,我一看见针线,脑子里便会出现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跳跃着,像一个忽明忽暗的萤火虫被罩在玻璃灯罩里;屋子里是昏昏暗暗的,闷热的空气时不时的从窗口涌进来;一个银发的老人在那里绣花,她坐在一把破旧的竹椅上,身子探向煤油灯,一只手拿着绣花绷子,一手捏着针线,那上下游走的针线像无形的孤独,又像无声的想念,分明又是一根握不住的风筝线,牵着对儿女子孙无限的惦念……


这老人,就是我的奶奶,一个少有人陪伴、有些寂寞冷清的高龄老人。


【对比】

没有听觉到视觉的转换,从头到尾用的都是视觉的描写,也同样用到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App 打开


【分析】

一、原文从听觉入手,转向视觉,结尾又回到听觉,呼应开头。通过对环境、人物和声音的描写,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二、文章中分别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开头把“残月”比作香蕉,文末把车轮比作雾、梦、磁带,同时应用了排比。

你可能感兴趣的:(242姜丽Jenny【1期2班】刻意练习Day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