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原则读《原则》(T.feng)

      一本好书应有三读,先读薄,后读厚,再读薄。这是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的,所以大部分书两读即可,只有极少数好书才值得第三读。而《Principles原则》,就是本值得“三读”的书,至少我是如此认为。

      根据我“三读”的原则,我首先得把着本书读薄。

    《原则》主要分三部分,分别是“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

      “我的历程”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很有意思的一生(别误会,严谨的界定应该是到2017年以前的人生。祝作者健康长寿)。

      作者小时候不爱学习,甚至认为上学纯粹是为了得到宠爱他的妈妈的认可而已,以至于读大学时,还只能以C等成绩进入长岛大学的试读期。还有拖延症,父亲要求其前后院子割草,作者割完前院后就休息了,认为后院明天割也不迟,结果第二天开始连续下雨,草长的老长,最后不得不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

      但作者对财富有天生的追求欲望,8岁就开始做高尔夫球童赚小费,为自己能有独立的财权而愉悦。12岁开始投资股票,分析股票,赚了不少,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预读的身份进入大学后,作者喜欢上了学习,因为能学到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取得好的分数。作者主修金融,对大宗商品期货表现出浓厚兴趣(当时,股票期货、债券期货、货币期货还没出现),因为其交易保证金要求很低,作者觉得能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钱去投资,去追逐财富。但有趣的是他学到的大宗商品期货知识不是来自于学校的教学,而是主要来自他的一位参加过越战,年龄比他大很多的老兵。

      随着美军在越南越陷越深,征兵开始按生日抽签,作者被抽到了,但在反对越战的父亲的帮助下,作者因被检查出犯有低血糖而最终免于服兵役,得以不间断地修完大学学业,最终以几乎完美的GPA毕业,随即收到哈佛商学院的Offer。

      作者在进入哈佛商学院学习前,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谋到了一份大厅交易员差事。在此期间,作者经历了美元大幅度贬值到欧洲人都不愿意接受美元,到一个周末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国不再遵守美元自由兑换黄金的承诺,学会懂得了“当政府决策者向你承诺他们不会允许货币贬值发生时,不要相信他们”。做为交易员,当听完尼克松的讲话后,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觉得股市将一片哀嚎,因为美元将开始大幅度贬值。但当作者周一步入纽约交易大厅时,却发现实际与自己想的很不一样,股市不但没有惨跌,反而大涨了4个百分点。美国的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真相的文化,使作者用心地去弄明白“为什么”。作者阅读历史资料,发现这种现象历史都曾发生过,作者的收获是;“你最好弄明白其他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知道这些事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而且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将不知道如何应付。”

      在哈佛,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决定聪明人做同学,作者很兴奋,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也有超乎预料的真实体验。因为老师不告诉学生哪些该记住,也不考试他们记住了什么,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供学生阅读与分析,自由讨论如果自己设身处地会如何做。

      尽管1972年美国股市火爆,尽管当时的大宗商品交易还只是华尔街证券经纪业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副产品,但作者依然对大宗商品交易感兴趣,并利用暑期在美林证券干了一份大宗商品交易工作。1973年股市开始大跌,大宗期货大涨,由于作者哈佛大学管理学硕士学历和大宗商品交易的从业经历,突然成了抢手货,众多公司争聘。百年老店多米尼克证券公司聘作者做大宗商品业务主管,年薪2.5万美元,是当年哈佛大学毕业生中起薪最高的。但还没等作者做出业绩,股市的糟糕就导致了这家券商的很快倒闭。

      作者连续换了几家公司后,最终到希尔森公司,负责期货对冲业务。作者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其“野性”与公司文化格格不入。作者自曝的糗事是:“在某次开年度大会时,我雇佣了一名脱衣舞女郎,让她在我演讲时脱掉外衣。我还在老板的脸上打了一拳。”于是,作者毫无疑问地被解雇了。但有许多客户喜欢作者,并愿意为得到他的建议而付费。

      凭借这些人脉,作者在1975年创办了桥水公司,公司地址是在一座公寓的两间房里,试图从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售大宗商品,犹如“在不同的水域间架起桥梁”,这就是公司名字的来历。作者一头扎进牲畜、肉类、粮食等市场中,深入了解影响市场价格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学到了经济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建立了一套实际、管用的定价模型,由此获益颇丰。后来,公司开始把市场观察结果以《每日观察》形式发送给客户,一直坚持到现在,作者表示要一直写下去,直到人们不愿再读它,或者自己离世。

    个人事业的高峰与低谷总是与国家经济表现紧密相连。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波动频繁,作者以“看对但及早收手”的自信心态,在白银上大赚一笔后,在1982年经历了最惨重的失利。当时墨西哥债务违约,导致很多国家步其后尘,引起经济全面崩溃的极大预期,美联储增加了货币供给。作者分析认为:美联储的努力会失效,经济走向奔溃的概率为75%;美联储的行动一开始有效,但最终失败的概率20%;美联储提供足够刺激来挽救经济,但会触发恶性通胀的概率是5%。由此,作者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陆续买入了黄金和国债期货,以对冲美元的贬值风险。但事实却让作者大呼自己大错特错了,并损失惨重。因为美国经济实际上以一种无通胀方式复兴,并且长达18年。作者依然用心地追究原因,结论是因借债国违约或可能违约,自己大局撤出并回流美国,这使美元升值,并带来通缩压力,美联储即可在不家具通胀的情况下降息,从而驱动了一场经济繁荣。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美国剪了许多国家的羊毛。

      此次惨败,导致员工陆续离开,最终公司只剩下作者一人。应对痛苦最有的方法是反思。作者的反思系统而深刻,他反思归纳为过度自信且被情绪左右、深刻领会到研究历史的价值、提醒自己把握时常时机有多难三个方面。反思自己能成功,得益于找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聪明人为合作伙伴、不急于下结论、逐步归纳并测试建议、平衡风险保持较大回报四个方面。

      上述经历和反思,引导作者将桥水公司打造成立了一个创意择优机构,“创意择优”就是桥水后来成功不败的灵魂文化。

      带着这痛苦淬炼出来的“创意择优”文化,作者1993年开始复兴桥水公司,从付费咨询服务、管理企业风险服务,以及出售打包研究服务三大业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表现最优的美国债券管理公司,进而涉足其他投资,而今已经拥有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公司光环许多年,作者也被誉为“对冲基金教父”。20年的时间里,没有犯过重大错误,稳健地渡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准确地遇见了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

      工作是为更好地生活。作者在总结自己及公司管理的原则时,首先提出的是生活原则。

      其实,读完“生活原则”章节,我觉得本质就是自我修养原则,通过独立思考决定“你向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实现愿望”三个Q&A。作者归纳了5条大原则:

      1、拥抱现实,面对现实。要做到准确理解现实、头脑开放透明、观察学习规律、不断进化策略、反思痛苦教训、更高层次视角。总结的公式为“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

      2、五步流程,实现愿望。要做到确定明确目标,发现不包容问题,诊断问题根源,规划解决方案,笃定执行方案。

      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要认识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两大障碍,以头脑极度开放状态寻找也许是他人给出的最好答案,深思熟虑分歧意见并与可信任的有异议的人一起检视自己意见,习惯性地冥想并经常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以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4、理解人与人的不同。明白思维不同而隐含的巨大能量,认识自己与他人性格特征的差异,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是成功的关键。

      5、学会有效决策。影响决策好坏的是情绪。要以不夸大新事物好处,耳听为虚。不过度分析细节,问对的人的态度综合分析当前形势。以努力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按二八法则,不求过于精确,不做完美主义的心态分析变化趋势。高效综合考虑到各个层次,以逻辑理性和常识分析形势,理解行动。努力提升押对率,把握押注时机,根据预期价值作决策,比较更多信息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来决定优先顺序。

      在“工作原则”中,作者认为任何一个机构都像一部机器,主要组成部件就是“文化和人”。围绕着“创意择优”总宗旨,有16项原则。我不想一列列举,仅列出几个主要原则。其他我未列出的原则不是说不重要(至少我没资格对一位教父级人物总结的工作原则评头论足),只是觉得那些原则与中国机构里的工作原则差不太多而已。

      1、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员工正直地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负责,通过透明实现正义。

      2、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要意识到错误是事物演变过程的自然连带,不纠结于一时的成败,着眼在目标达成。

      3、求取共识并坚持。我觉得就是“先民主后集中”的另一种表述和实践。

      4、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难就难在谁的观点可信度高?作者认为出自两种人,一是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的人,二是对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的人。对无经验的人提出的合乎逻辑且可愿意压力测试的意见,一定要试一试

      5、处理分歧与超越分歧。处理分歧要高效,重大分歧要么上交要么表决,不能让创意择优变成无法无天,但也不能在创意择优与机构科益冲突时就放弃,这是破坏规矩。

      6、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

      7、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评估员工不能做“好好先生”。考核指标要清晰,鼓励员工客观反思自己的业绩。要慎重把不称职的员工换到新岗位。

      8、像操作机器一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要制订量化评价工具。制订规则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再好的规则都会有例外。要像公司拥有者那样思考问题,要求同事也如此。优秀的领导既要弱又要强,不要担心员工喜不喜欢你,不要让员工教你如何做事。确保你和员工承担相应责任,欢迎别人监督你的责任。在确实无法充分完成职责时,要将问题提交给上级解决,让你的下属也积极主动这么做。

      9、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

      10、千万另忽视公司治理。要确保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体系更强大,也没有任何人是不可替代的。涉及一个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规则时,要确保制衡机制能发挥作用。决策权归属要清晰。

      上述梳理,算是把书读薄了。接下来,需要把书读厚。读厚,其实就是联系自己,联系实际,根据书中的理念、观点逻辑、经验等等进行联想和反思,从而有收获。

      首先,本书的作者提出的原则,可信度如问?

      《原则》的作者 Ray Dalio中文翻译为“瑞达利欧”,当然也有翻译为“达利奥”的,但我读的中译本是作者亲自写的中文版序,所以就称达利欧先生吧。达利欧的经历前面已经简要概述,做为对冲基金教父级人物,原则(也叫经验吧)又是来自于他在创办、发展壮大的著名桥水公司的管理经验。这些原则不是理论上的探讨和设想,而是来自于有效的实践,毫无疑问地有高可信度。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在中国企业实行创意择优,贝需要有变通。这种变通应是在与员工的面对面沟通和讨论上,在对员工的管理方式上。因为传统文化基因,中国人绝大部分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明确反对他人,当众指出他人的错误。无论是领导对下属,还是同事与同事之间,都不愿意这这做。

      其次,借用这些原则,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改造?

      管理是有文化差异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是领先全世界的,自然有中国的管理方式。但进入近现代的工业化时代后,现代科技发源地的西方的“科学管理”风靡全球,中国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了。中国由此开始学习、追赶。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是基因式的。以日本为例,在亚洲是最先开始学习西方的,并且很有成就,但其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依然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成为独立的日本式管理。中国学习西方晚,大陆更晚,虽很有成效,但管理方式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与日本也很不同。曾仕强先生命名为“中国式管理”,这差异的背后其本质是文化差异。

      但“创意择优”的原则的确很好,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不能因文化差异而排斥。其实,包容是中华文化精髓,“包”是接纳,“容”是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对环境进行自我改造。单位或者部门都可以实行“创意择优”,因为小环境内更容易改造出一个“说实话不说假话,勇于思考并表达自己观念,善于与人分享并讨论,懂得提出建议与尊重决策的关系”的团队文化环境,成为团队成员共同维护的价值理念。

      三是流程。我们常见的是“决而不议”或者“决而小议”,实行“创意择优”,需要在流程上明确,既要解决传统的“决而不议”的问题,也要防止“议而不决”的问题。

      四是工具。达利欧在书中附上了一些“创意择优”工具,我们应该予以借鉴、改造。我们也常有“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讨论,但缺乏对员工的表现评价记录累计,缺乏对员工的行为观察记录累计。达利欧先生提供的工具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最后,再读薄,其实也就是记住书中的经典观点。本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是值得牢记的:

      1、学会冥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2、当你思考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最好思考它们的相对价值,以便合理权衡。

      3、牢记一个永不破灭的教训:时机就是一切。

      4、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

      5、与经验相比,我更看重个性、创造力和常识感。

      6、长期而言,任何政治体系都不如经济机器强大(无能的政治家会被替换,无效的政治体系将会改变)。

      7、大多数来桥水的人是冒险型的。

      8、大多数决策者在踏入职业生涯时是理想主义者,离开时已经幻灭。

      9、想要成功转型,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让胜任的人做CEO,同时拥有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可以在CEO无法胜任时替换他。

      10、真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11、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12、痛苦+反思=进步

      13、把原则转化成算法,让电脑与你一起做决策。

      14、不要让权宜之计超过战略目标。

      15、规则公平,过程公平,即使结果不公平,大多数人也能接受。

      ……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着原则读《原则》(T.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