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社群網站:想想還有哪些“元素”可做?

群網站真的很紅。所有的網路創業家都應該來試試看。但我指的試試看,不是真的開一個新社群網站,而是想辦法加入新社群「元素」(elements)。

社群網站已有這麼多成功案例在前,在互聯網的世界裡,成功的案例一出來,通常就表示來不及做了(除非你克隆到中國大陸、法國、德國)。但社群網站除外,應該說,社群網站讓網站在很短的速度就能吸引大量會員,然後還能讓這些會員在站內逗留時間愈來愈長(這兩點就是所謂3S,甜蜜點Sweet Spot與黏性Stickiness,但這個字留到新一期的《數位時代》再解釋),就算已經來不及做社群網站,仍依然可以將社群網站當作一種架站的武器,因此,GigaOm今年初才有一篇「社群是否已成一個功能,而不是網站?」

所以,網站創業家今天的點子無論是哪一方面,如果加入社群元素,等於為一個小朋友網站,灌入一缸綜合維生素加蛋白粉,讓它可以比別的競爭者長得更快、爬得更高、得到更多人的喜愛。最近我和住美國的朋友有一場對話,這位朋友不怎懂網路,我把Voofox正在做的社群網站給他一瞄,他只說了一句:「Facebook已經在做這個,為什麼再做一次?」

我也只回答一句:「看看我們的menu bar,你就知道為什麼了。」社群網站都有個人首頁,一頁肯定無法顯示所有好友名單、所有加入群組、所有相片、所有留言等等資訊,所以,好友名單就會自成一頁,我的群組也自成一頁,全部都通過上面或左邊的一條「menu bar」去瀏覽。所以,社群網站專家通常只要瞄一眼menu bar上所顯示的字,就可以馬上抓到這個社群網站的特色與精髓,譬如MySpace特開了我的音樂,Refurber特開了意見等等。這些字眼,我將之稱為社群網站的「元素」(elements)。

然後,我再講一次Facebook與MySpace的故事。兩大社群網站MySpace和Facebook的競爭愈來愈有趣,我們看到Facebook的排行已經到12名了,會員數已高達3800萬人,半年前它還是1800萬會員;一直出問題的MySpace也不落人後,據來自Xdite一個月前的數字,會員數已經超過2億3千萬人,六個月前這數字只有1億5千萬,一億會員突然就就這樣冒出來,駭人不已。但隨著其他社群網站漸漸的冒出,我們可以看到,為何Facebook真的保證會打敗MySpace(甚至打敗其他也想搞某種簡單人際作業系統如Google MyMap)──

因為,它的Facebook Application,可以為它源源不絕的製造「元素」,換句話說它的menu bar是無限長的,現在已經有1000個以上的元素了;而MySpace之前對外部插件的超賤態度早已臭名遠播,它的整體網站設計皆讓它幾乎無法再加任何特別的元素(因為插件只是一個框,而元素是整個頁)。而「元素」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是社群網站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主題」,譬如若有社群網站提供「我的收藏音樂」,那站方可以同時顯示此人的好友都在收藏什麼,同一個收藏音樂又有幾人收藏,或許還可以對這些音樂留言,有人還可以提供新音樂讓人收藏……。而「元素」確實也不必限於目前的好友名單、相簿、影片、作品、音樂,譬如「我最近十次高爾夫桿數」、「我最近去的地方(加geo-tagging)」、「我的學校」、「我的行善捐款歷史」等等,都會是吸引到某些人的元素,每個元素都有可能成為讓這個網站一飛沖天的「甜蜜點」。

因為這樣,我們從最近這麼多社群網站更對「元素」有更多的認識。我們看到哪些元素成功了(比如twitter的140字微型murmur的這個「元素」),哪些元素又慘遭失敗。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在透過元素來將網站市場往外擴張,打到更實體的、更一般的族群裡頭,這可以分成三點來看:

第一、網路的輕度使用者的社群元素:網路上最輕度又最有智慧與消費能力的使用者應該就是中老年人族群,還真的有社群網站開始找這一族群,譬如TeeBeeDee便是一個以40歲族群為主的社群網站,它的「元素」也很有趣,除了基本的個人首頁、好友名單、投票所、討論區音樂以外,還包括「問問題」(很像從前報紙在問張老師那種感覺)、「應對的言詞集」(也就是老公今天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應該用哪種語句來回答最棒)。而另一個網站Eons.com更是直接說要給「50歲族群」,除了有個人首頁、網誌、群組之外,它在「書籤」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不但讓網友自己推書籤,還自己養了人幫忙推。剩下的部份如星象、日曆等等則是由站內提供(而不是社群元素),我想,五十歲族群大概也只能接受像這樣1/3新聞、1/3書籤、1/3個人元素的社群網站。

第二、網路已證明功能而產生的社群元素:最近一連串有幾個網站,本來和「社群網站」一點關係打不著,竟然大剌剌的推出「社群元素」,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原來這些也可變社群元素!」譬如房地產價格搜尋網站Zillow,原本只讓別人搜尋某個地區的房地產狀況,現在也讓該地區的住民(想賣房子或想看附近房子或期待漲價者),可以透過照片、留言版、投票站及個人首頁等「元素」來串聯。而電影DVD吃到飽出租網站Netflix原本只讓人租片和頂多留言評論,現在也推出了地區最熱門電影、好友最近租的片、電影性向、小測驗、愛恨名單等「元素」,而且執行方式個個都很有社群感染力,比如小測驗並非考你電影然後顯示給朋友看結果,而是考你關於你朋友會租哪部電影然後還顯示結果。連報章雜誌USA Today原本就是標準的線上新聞網站,現在也跟著推出了個人首頁、網誌、留言、新聞投票、分享相關圖片、私人訊息等「元素」。

第三:實體的社群元素:到現在尚未找到實例,但這點其實是最有趣的。人的生活在電腦前的時間絕非全部,網路創業家若能找來實體的一方之霸,兩方合作,可能鑄成前所未見的強大社群組合。譬如「最近在7-11買什麼飲料」、「最近搭過哪班公車」、「都在哪個站牌等車」等等,加入成為某網站的社群元素。

當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元素」,我們創業的方式會有點不同。從前,或許廚師只能開餐館,現在也可以選擇開一間中央廚房作菜,冷凍起送到全城市各大超市寄賣。同理從前大家一定自己開一個網站,現在從一開始就不加思索的直接開「社群網站」,但是在上面加一些與眾不同的「元素」。我們辦創業大賽或許也可以加入「元素大賽」,我們辦兩人創業媒合小聚或許也可加入「元素媒合」,網站接案公司或許也可以開始提供「做一個元素多少錢」的服務。

而且,我對「元素」的期待還要更高一點。我發現,總是對一些網站很感興趣,但挖來挖去,這些站是對我們好玩,好像對其他人是愈來愈遠,當他們還正開始習慣YouTube,你已經想轉到Megavideo還Joost。當他們才剛開始用MySpace,你已經教他再申請Facebook玩應用。

我喜歡社群網站,因為它很快,而且可以快速打甜蜜點。我也總是有熱望希望能讓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網路的樂趣。假如今天你說好無聊,又透過msn,我一定有個網站給你,從此改變你的生活。這不是魔獸世界,虛擬遊戲太傷了,我們不要提供麻將桌,而是提供隨手就能玩玩的吃角子機器,而且每個人都會很想在裡面。假如電視機、電影都能打中全體市場,為何網路不能?而當網路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我們會對整個人類世界產生重大改變,那改變遠遠比「只能看不能用」的電視機、電影還大。那改變豈絕不會止於影響一兩個候選人的短站選舉之爭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