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忆

图片发自App

(本文照片均实拍桑洛书房)

我不知道是书喜欢上了我,还是我喜欢上的书。

太过于年少时的我,是书还是没有太多的印象。一方面家中徒有四壁,而另一方面,在宽阔的乡里,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们四处疯玩,这就是儿时最好的节目了。

我的启蒙教育还算早的。在我坐在母亲的嫁妆的花床上,双脚都够不上“踏脚”,而刚刚够得上那长条朱漆的大桌的时候,在村里当会计的母亲就给我进行阿拉伯数字,以及算盘的加减乘除的启蒙。唯有读书高,唯有读书是农村人的出路,因为此,母亲对我的要求总是蛮高。还在学前的时候,如果没有完成那些数字的作业,母亲惯于惩罚的,就是拿了一枚绣花针在门口等我。

母亲读书不多,算不上才女,但是,平时看书颇多,如果可以,那也只是聪慧型的。学前启蒙的教育中,最愉快的,就是母亲教的猜谜语游戏了。时光长远,太多的记忆,现在想起,只是那一瞬开心喜悦的感觉。

图片发自App

从认识了较多的字,喜欢上了捧着书.我发现,从那里开始孤独与寂寞就喜欢上了我.这个天姿并不聪慧的小孩,在突然发现书里的世界是如此与众不同,发现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出过镇里头,虽然离县里不远,但还不知道外面的县里,是怎么样.

家里的书不多.一般都是一些<章回小说>之类的书籍.记忆中,看的第一本小说是<说岳全传>,没有粮食的一个饥饿的小孩,什么书都看.那时,如去别人家窜门,想的都是他家有什么书?如果能借到一口翻得起页的书回来看,那种欣赏,应该是比什么都开心的.

书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家户户应如是.那年代,某家某户如果有书,那肯定是有人出门在外务工或工作,或是有人考出农门求学在外.那时舅舅刚参加工作,外公家里的书,那是给我翻完的.我只是很可惜我的舅舅不是学文科的,于是家中的书籍相当有限,只是零星的几本<十月>之类的书籍,让我很是不解馋.但是娘舅毕竟是好的,在那个全身脏兮兮的小孩,常离群的坐在晒谷场发呆的时候,他都会在一个月里或是哪个周未,骑着发锃的自行车,给这个小孩带来些精神的食粮.

年少的时候,有个很大的收获,竟然是一次去二姨家偶然的搬家,找到了<基督山伯爵>和<复活>,如获至宝.这是在初二前看到的最具深度的小说了.在别人的眼中,我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孩子,我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没日没夜的看书,看了一次又一次.不看书的时候,睁大了眼睛幻想.那套<基督山伯爵>四本一套的,到现在,还在自己的书房珍藏着.而那本<复活>,却在高三的时候,借给了一个同学,没有了结局.

图片发自App

初三的时候,迷恋上了言情和武侠.有个哥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哥哥他自己并不喜欢看书,他交游广泛,他出去玩的时候,最大的任务就是给他弟弟找几本书.已经初三了,老爸老妈已经不允许那样看课外书,于是,我就是照了手电,在被窝里看......

自会骑自行车开始,周末的时间,常常是骑上了自行车,沿着一路灰尘的路,骑几十分钟,到城里唯一的书店_新华书店看书.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如果有钱,那看上了价格合适的,就买上一本.即使,没有钱,那随便的看看,也是一个很好的享受.那年代,其实,新华书店,也没有多少书.

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独自的远游,去的是安徽.空空大大的牛仔包出去,回来,背的全都是书.

上了中学和大学,学校里有了图书馆,一本借书证不够,有时,就用了同学的借书证借.到了读研的时候,一次可以借二十本书,借书的时候,需要提着一个篮子才行,但是,那时,书却是看得少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但自己经济稍有基础之后,好书却是需要自己买的.

图片发自App

在广州工作的时候,一个月里,总是要抽出一次的时候,去购书中心,去图书批发市场买书.去的时候,坐公交车而去,回来的时候,需要打个车而回.书,就这样慢慢多了起来.

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和女朋友说的话竟然是:如果我们俩以后的工资都不够我买书,那怎么办?那时还很小,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只是书,的确,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朋友了.

图片发自App


现实生活中,我的朋友是极少的,那种真正意义的朋友.从小掉到书本里后养成的性格与习惯,让我学以为习惯,与古人游神交数千年.也正是因为此,让自己养成的一种怪僻孤僻清高的臭习惯坏习惯,很爱孤单,很爱孤独.这个才不高气清高的家伙,他是怪人,他总是不喜欢问人,不喜欢示弱,如果真的不懂,他喜欢从书中探寻,找到一个答案,却也往往在找寻中,丢失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