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和不够用

人类天性喜欢闪亮的小东西。首饰饥不能餐,渴不能饮,那么一小串却价格连城,大家还趋之若鹜,文化上的原因,据说和女性选择婚配对象有关。消费的性价比越低,消费者非富即贵的概率越高,从繁衍后代的角度,有更大可能将自身基因流传开去。最近有一股清流:凡分析社会现象,言必称“繁衍后代,生物本能”。倒是暗合了“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去?”这个哲学经典问题。我们当然谈点有新意的看法。

钱不够用

快消品是奢侈品的反义词吗?当然不是,这俩加起来才构成了商业社会的主角。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互联网时代小米手机能极大挑动消费者的神经,还是因为价格便宜。不光是小米,整个手机产业的产品,都属于快消品一类。就算是最贵的iPhone,也不过几千块,一般城市白领咬咬牙也就买了。换成在线抢房子试试?用户被商业广告和社会逻辑教育,形成了“我不需要,但是我可以,所以就买了”这一观念。

在移动操作系统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买手机就是买个壳,简单的交易,有太多的附加值:“情怀”“粉丝”“传承”“匠人精神”......

现在最常见的快消品是电子设备,以手机为最。手机能独领风骚,因为兼备了电子耐用品和首饰的效用。当然越低端的手机,首饰这一属性也就越弱。作为和软中华一样要放在显眼处显摆的物件,当然看起来越闪亮越好。

反正一个月工资也不能造火箭上天开挖掘机入地或者去夏威夷,不如买个手机。

脑子不够用

快消品价格区间,大多落在目标用户月薪以下。如果太高,就再开发一款能在利润率和出货量之间找到平衡的产品,这是商业社会的逻辑。

在去年的“知识变现”风口,飞起来的都赚得盆满钵满。各“知识提供商”以商品形式售卖,极尽用户友好之能事:找来各领域背景深厚的牛人,讲述的都是升官发财,走上人生巅峰的真知;大段内容,按照碎片时间能消化的容量进行分割;文字版、音频版、图片缩略版任君选择......

用户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先不论,这种模式冷静下来一看,听的时候心有戚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不就是听人说书、吹牛逼嘛!

因为和钱不够用一样,大多数人的脑子也是不够用的。参见前几年号称要颠覆传统教育的MOOC诸多在线教育课程,在海量的陌生信息和认知模式前,只有头悬梁锥刺股,和真正上大学拿学分一样努力,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掌握并且使用知识。

能改造世界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培根叔所说的力量。而按月薪定制的快消品,和按认知能力定制的“知识课程”,算是商业社会给人们的礼物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消品和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