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一封泛黄的旧家书,一封30多年前父亲写给我的普通的家书。一张240格的稿纸,从背面写起,密密麻麻地写了正反两页,足足有1千余字。虽时隔久远,却瞬间打开了我尘封记忆的闸门。当年读此信的滋味已成平淡的过往,如今再读,竟感觉,现在的自己就是当年父亲的角色,这些琐碎的文字也是为人母的我想对儿子说的话,这种爱也如江水涓涓,静而深流。


一封家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一年,我12岁,当时父亲在职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在父亲的《里程碑扎记》中,我了解到了父亲生活的片断:出生早产,童年多病,高中因病辍学未能如期考取大学,在悲愁的伤感中,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夙愿终尝时已为人父。整整二年在校时间,和家人的沟通都是书信往来。

这封专属我的家书,整篇没有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一位父亲对上小学的女儿的絮叨与期盼,现在重读,那种寂寂昏灯下的舐犊之情,实在是让我心有些酸。

信中开篇父亲便给我一句肯定的话:“你的来信爸爸看了几遍,从字笔上看,你的文字功夫大有长进……”整篇书信中,这是唯一的一句肯定,想必也是父亲要给接下来的诸多教诲做个铺垫,希望我能从被肯定中,接受他以下的种种教诲和期盼。

诸葛亮在54岁时给年幼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86字的《诫子书》,给予儿子及后人留下了为学做人的精简忠告。而父亲在年近40岁时为我写的这封家书,虽无大论,却也如《诫子书》一样,在静、俭、志、学几方面对我作着耐心的教诲。

在开篇的鼓励之后,紧跟着就是:“……在这方面仍有更需努力的地方,比如分段、标点、中心思想等……”由此可见,父亲把我写给他的信当作一篇小文来阅读修改并加以指导了。如今,当我在喧嚣的生活中能在文字中找到安闲之处,真的要感谢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一生。

“读死书永远没出息,但该背诵的一定要背诵……你这个年龄记熟了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立志学好,紧接着就是毅力……”这段话,让我想起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不为父母的时候,我们都无法体会“所谓父母,就是那不肯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这样的感觉,同为父母,劝子多读书当是一样的心样,他们一样是希望子女因为读书能在历史、未来、现实来回穿梭,然后发现自己生存机会的更多可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来,我的爱美之心父亲是在我小时便看出端倪。信中说:“……学生时代,学到知识可以带一辈子,再好的衣服也有穿破的时候……”此处叮嘱恰似三毛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的理论。我想,父亲是希望我成长为一株木兰,活得大气磅礴,磊落明净。

多年前,父亲曾经在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穿着一件十元钱的衣服出镜,他始终坚信并影响着我们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灵魂上的愚要远比生活上的愚更可怕。

可以说,父亲在生活上的朴素与知识上的丰盈形成的鲜明对比,我时至今日也是认可的,但是我却始终没有如他希望的,活成光风霁月的样子。

信末, “我送你的那本《格言》你要每日一段坚持下去……”父亲仍是嘱我多学多记,并拿出家长的权威,要求我每读一段,都要记下日期,待他回来检查。

从一封简单的旧家书中,我又重新回到了那段生活上艰苦、精神上充实的岁月。岁月的长河可以瞬间把我们的童年、青春都变成记忆,但是,再回首,这些饱含时间刻度的文字却在我的生命中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位父母,不分年龄,不论职位,不讲贫富,对儿女都有着同样的希冀、同样的惦念。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儿子傅聪明的家书中让我们明白,亲子家书,最终体现的都如其所言:“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踏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

诸葛亮如此、傅雷如此、龙应台如此、家父如此,如今的我,亦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