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画?!抽了哪根筋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清明节期间,我去看了两个馆的抽象艺术。其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二沙岛广东美术馆的恩里科·巴赫和约翰·麦克林的抽象艺术展。在这个美术馆旁边是二沙岛公园,周末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搭帐篷,来个小露营,惬意得不行。每次我经过,都被这一股强烈的家庭幸福美满的甜蜜气息熏得醉醉的。再踏进美术馆,感叹:世间唯有情感和艺术不可辜负。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抱怨道:去看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展览,尤其是抽象画展,只能以"纯真"的视觉去观察,通过光线打在画作上再反射在视网膜上去"感受艺术",很少动用脑袋,所以看下来基本也是稀里糊涂的。

每次顶着个脑袋瓜子去观赏艺术却不用它,换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先从总体上介绍一下抽象绘画。何为抽象?第一个问题,先给大家普及下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抽象,就是抽离了具体的物象。观众看不到画得精美和逼真的风景或人物了。

观众走进美术馆,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艺术家走进美术馆,也通过他自己的作品找属于他的观众群体。是啊,我们都有一个经验,喜欢跟我们气味相投的人和事走近。在一个展厅里,驻足在风景画前的观众,我们可以猜想他生活的地方也有如此的好风光,或者他是常在路上的旅客,这便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共鸣"。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风景画是具象绘画,有具体的、能够辨认出来的物体形象,在抽象画展这里只做一个类比作用。因为抽象绘画尚年轻,所以不能了然其中的趣味性,是很多很多观众的痛点。

如何跨越这个界限,也能够看得懂抽象绘画呢,除了仔细体会展览的前言,还要多看,在自己的脑子里,建立起一套抽象绘画的图像语言。这套语言是由“点、线、块面、色彩、肌理”构成。刚开始接触你可能会有点陌生,多看一些,就会慢慢熟悉。

第二个问题,抽象绘画的观赏性,艺术性。在我的观念里,抽象绘画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不为政治,不为故事叙述,不为人文主义等等可以用"语言"表达,不是非得要画出来的东西。这里牵涉到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我们说绘画的表达方式叫做"图像语言",文学哲学的表达方式叫做"文字语言",音乐家独有的表达方式叫做"听觉语言"。

在我跟别人介绍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绘画作品时,总是牵涉很多潜意识,精神分析的内容,长篇大论下来,才能让别人看得懂,能有共鸣。我个人认为,达利的作品就少了纯粹的艺术性,要解读他,需要太多辅助语言了。恩里科·巴赫和约翰·麦克林的抽象艺术,对辅助语言的依赖性不强,就纯在视觉上,已经给出观众很多信息了,艺术的"图像语言"能表达清晰艺术家的用意,我认为,他们选择了一个更加纯粹的艺术表达方式。

对于看这种展览,我个人有个方法,便是一边看一边在给自己提问题。例如:

"艺术家为什么这样画?"
"这幅作品有趣在哪些地方?"
"哪些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若是在心里答得出来,那就是看明白了,看着看着还会衷心一笑:我知道你艺术家想搞什么花样啦!

根据以上的方式,我说说这两位艺术家给我的惊喜。

〉恩里科·巴赫: 如果  但是

巴赫的作品留给我三个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是对于色彩的运用。他的作品媒材是布面油画,不知道的人,乍一看会以为是电脑打印。其中深一个色号或浅一个色号的运用之精妙,让人相信他绝对有足够深厚的绘画基础。亮度明度高一点的颜色(浅颜色)给人一种向前的视觉效果,亮度明度低一点的颜色(暗颜色)给人一种退后的视觉效果,正因为颜色运用得好,他的作品又给了观众视觉上的惊喜,正像前言所说的:"让人不禁想起建筑立面、储存系统和盒子。"艺术家在这里也是跟观众探讨了一个问题——"绘画通常表现为二维平面展示三维视觉效果的一个悖论"。

明明是一个很平很平的平面,可是巴赫通过色彩的运用,欺骗了观众的眼睛,我们觉得自己好像从他的平面绘画中看到了空间。

第二,一种很强的理性。巴赫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直线和严谨的几何图形,具有一种冰冷的科技感。这些直线和严谨的几何图形的安排和布局,也显得一丝不苟,好像思考和经营了良久。理性需要控制,艺术家对于这样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控制溢于画作,让人不禁就贴上了"理性"这个标签。

第三,回应第二点所提到的科技感,我自己大胆猜测,巴赫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一套图像语言,是受到了计算机等电子技术的影响。如果我把巴赫的绘画艺术往具象,出现人物或风景的绘画那边去靠,试图得到一点理解,那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我想一下电视屏幕里出现问题时的那些画面,想一下计算机等等高科技,脑中浮现出了很多类似的画面,再来看巴赫的作品,哎,就有那么一点感觉了。

以上三点,是我看完巴赫的作品以后的感想。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艺术

看麦克林的作品,我看出了两点。

第一,与巴赫同样的,是一种对于色彩的精湛运用。如果说一个个的方块字在中国这个国家里,是独特的语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不同频率而成的音符,是音乐独特的语言,那么,色彩就是绘画特别鲜明和强烈的语言。玩得一手好颜色,在艺术这个板块里也算是得了点精髓。不过又与巴赫不同的是,麦克林的色彩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不同颜色的碰撞和互动,都那么活泼。

巴赫的作品让人生出冷漠之情,而麦克林的作品,又给人以热情和喜悦。我的文字或许表达得不够清晰,但前言的文字直指这种感受:"他的作品呈现了丰富的色域,单纯、明快,那些结构边线看似硬朗、直接,但富有感情、表情。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温度、高贵、坦率和干净利落。"

第二,区别于巴赫的理性,麦克林的作品多了很多随心而为的感性,但这个"心"又是接受过艺术教育,受过艺术的熏陶的。所以,普通人想那么随意搞几下就标榜为艺术,瞎搞。在他的画作中出现的几何图案,没有严谨清晰的边缘线,这些图案的布局也看似漫不经心,也正是这样童真般的漫不经心,才让观众想要会心一笑,很可爱很真率又很美丽。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抽象画?!抽了哪根筋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不过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对这些艺术作品有这样的感情,并不代表艺术品本身就一定是伴随着这样的正面的感情才是正确地理解了它。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个人心情不悦,事业受阻,再去看这样毫无规则的艺术品,该是觉得它粗野,随意地开观众玩笑。

在文末,我想提一点,如何看得懂学院派的艺术,看得懂在艺术圈子里的艺术而不止民间艺术呢?除了重视一点美术史的修养以外,还要重视围绕着该艺术品或艺术展览而展开的文字描述,不要掉进一个误区——艺术可以靠"纯看"就“懂”。美术史这个专业(主要是笔杆子的工作)的设立,正是要打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界限。

所以你说文字能不重要吗?  :)

 

                           

你可能感兴趣的:(抽象画?!抽了哪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