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

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

魏晋南北朝真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既有战争与纷乱,又有自由与活泼。魏晋人从自我的觉醒,上升到美学的追求,当然,文学作品中也从来离不开那些士大夫们的言语和气节。

《世说新语》首先是一本笔记体小说,并非完全是史实,书中记载着很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又根据内容的不同,一共分为三十六篇,而太丘令陈寔,今人虽不多闻,却也是名重一时的人物。


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_第1张图片

陈寔字仲弓,河南许昌人。因做过太丘县令,所以称他“陈太丘”。陈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太丘令,但是,他的功德,天下皆知。他的儿子元方、季方、孙子长文都很有名气。以至于有人不服气,问他的小儿子季方,“您父亲陈太丘有什么功业德行,而能够享有天下如此之大的名声?”《世说新语 德行》篇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说到陈寔啊,确实不是一般的人物。东汉末年,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党锢之乱”。即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被宦党残酷镇压。

“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寔也在其中,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逃走或乞求免罪,反而主动请求就狱,担当罪责。《后汉书·陈寔传》记载: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当众人逃避求免时,陈寔却说,“我不到监狱里,大家就没有依靠了。”于是自请囚禁。后人赞其此举为“献身安众”。宁肯自己受罚,却要挽救众人。

党锢之祸平息之后,陈寔遇赦乃出,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安陈寔,可陈寔却回居乡里。“虽不能挽回世变,救时有功,但可以携持人心,维风振俗。”在他的德行感召下,他的故乡出现了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乡人对他极为尊重,“宁为刑法所加,勿为陈君所短”,哪怕是触犯当时的刑法,也不要被陈寔瞧不起啊。这句话因此也成为陈故村的村训,流传至今。

那个颇为有名的“梁上君子”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之上。陈寔察觉到屋梁上面有人,但他并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孩子们叫到面前训诫道:“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在屋梁上听了,惭愧之余,不禁落地叩头请罪。陈寔此时又慢慢劝喻他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今天你这种行为应非本心,当由贫困所致。不仅勉励他改恶向善,还赠送布匹给他,帮他解决困难。

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_第2张图片

《论语》中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意思是说,君子只救济急切待援的人,不用帮助富裕的人来增加他们的财富。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不仅仅是他的宽宏大量,更重要的是以德化人,渡人渡己。

这样的事情传开之后,乡里再也不曾有过盗窃之事。

清人穆南木有诗为证:

陈里清夜赞

名贤故里好停骖(cān),

剪烛西窗清夜谈。

话到投机忘坐久,

邻鸡忽已报更三。

这样的人,怎么会担不起这“天下重名”呢?问话之人,不是不够了解,就是故意难为季方吧?

河南颍川陈氏,于汉末入魏晋,子孙历十余世,均官居要职,家族历300年而不衰,是魏晋时期历史上较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而陈寔陈太丘,当是家族第一人也。


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风流之四 ——荷天下之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