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破和立的视角看世界

俗语有云不破不立,先破而后立。

何谓破?

破,打破之意。盘摔于地,则破。于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满地皆是。他们都是盘的一部分,但他们却不是盘。

何谓立?

满地碎片,碎片相合,八合四,四合二,二合一,乃为立,虽然它们都不是盘,但它们都属于盘的一部分。

为何不破不立,先破而后立?

人天生喜欢直线性思维,因为直线思维不太消耗脑力,只需把信息用思维惯性串联,便能得出结论。而线性思维的结论,很多时候并不是正确的结论。换句话说,线性思维并不是一个可靠性很高的思维方式。

而更高智慧的思考方式,是信息的综合与分析。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的一集里面,一个农夫和一个渔夫到县衙告状,他们都把同一把簸箕窜在手里,都说簸箕是自己的,各执一词,争相不下,但都不能说服彼此,旁人也无从得知到底是谁的。(线性思维到这里就行不通了)。

于是包拯让衙差杖打簸箕,说它破坏社会安宁。不一会儿,包拯就得出结论,说簸箕属于农夫。渔夫不服,问包拯怎么知道簸箕就不是渔夫他的。包拯指着地上的面灰说:你是打鱼的,簸箕用来捞鱼,天天遇水,难道还会有面灰残留?渔夫面红耳赤,闭口不言。众人称快。

这里就用到信息的综合和分析,综合:争执有两方,焦点有一个,各自身份是农夫和渔夫。分析:簸箕之于农夫,何用?筛面。簸箕之于渔夫,何用?捞鱼。捞鱼的簸箕和筛面的簸箕如何区分?看是否有细小的面灰。解决方案:用杖敲打即可辨明。

这个例子,用破的思维方式把这个案子分解,两个人(who),一个簸箕(what),白日(when),县衙(where),各自认为簸箕属于自己是事情起因(why)。关键点在人和簸箕(who和what)。

再用立的思维方式做简单的情景重建,农夫(who)拿簸箕(what)干什么?渔夫(who)拿簸箕(what)干什么?

答案很明显,分别是筛面和捞鱼。于是问题转化:两人的簸箕归属争论转化为区分筛面的簸箕和捞鱼的簸箕。于是得出解决方案。

虽然看起来思考过程挺长,其实顺理成章,思维连接起来不过是瞬间。不破不立,先破而后立。

世间之事,不过都是基本元素组成,who,what,when,where,why,how以及它们之间的connection。看事情把他们拆分成这些基本信息,再用它们的connection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对这件事清的来龙去脉清楚明白。这即是破和立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破和立的视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