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拖延症,甩掉朋友圈

关爱拖延症,甩掉朋友圈_第1张图片

上午和@大肠子 聊天(突然发现这几天肠子菌的上镜率挺高啊 痴呆脸),开始只是闲聊,但是由于我们俩都是正经人,所以话题很快就聊到正经事上面来了。

@肠子菌 提到最近的工作和学习都受到影响,注意力特别不容易集中,气的自己非要把手机送给我呢!我再三的阻拦才没让他得逞。

不过经他这一说,老糖翻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才发现每天都要发个三五条信息,不说霸屏吧,最起码说明自己没干啥正事儿。于是在@肠子菌 的怂恿下,老糖也和他一样,关掉了朋友圈。当然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还是轻量分析一下为什么手那么贱吧。

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

1.缺乏被认同感

和当年的校内网一样,微博、微信的用户量十分庞大,尤其是微信通讯录里,大都是自己的同事、同学。这些社交网站有一个很厉害的功能,那就是“赞”。

即便自己在学校、公司里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可是如果自己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被平日里的同学同事大肆赞扬之后,就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然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上瘾。

和这种很棒的感觉类似的还有刷存在感,有可能你一个人身在异乡,读书或者工作,在漫长的孤寂中,发一条寂寞的状态,可能会有很多人来嘘寒问暖,这样最起码能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还是有人在乎我的。

2.大家不愿意再打电话

打电话是个体力活。有时候可能一聊就是一小时,还有可能造成对话过程中短时间的尴尬期。可是发朋友圈就不一样了,照几张照片,写几句话(甚至不写)一发,朋友们大体就知道你在干什么了。

这应该和微信的导向性有一定关系,我记得早期微信推广的时候,大概的意思就是即便几个朋友身处异地,也能通过微信联络,从自不在孤单。这种推广在这个时代固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老糖一直觉得,这么发展下去,人们反而更容易孤独。

3.百无聊赖,习惯性刷朋友圈

老糖有一次挤公交的时候,看到一个大哥,手不停的去解锁手机,然后随意点两下,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点的什么,然后锁屏,然后再打开......如此往复,毫无穷尽,看的老糖心里都跟着一起发慌。

这种行为有可能是百无聊赖,但是也有可能是轻度焦虑症的表现。生活压力过大,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可能在公交上的这段时间,就是自己下意识留下的一个“放空期”,偶尔逃避一下面临的问题。

不过逃避归逃避,自己潜意识里明白问题可还是在那摆着了,所以就像那位大哥一样,不停的锁屏解锁,或者干脆去刷朋友圈,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刷朋友圈就成瘾了。

怎么拜托这个梦魇

这个问题的发生,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想改的话还是挺简单的。鉴于大家很有可能不像老糖与大肠这么有毅力,那么你们可以先不去关闭朋友圈。

【其实真正没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去关闭朋友圈吧,(⊙﹏⊙)b】

1.关掉微信提示,设定特定时间打开微信

相信很多朋友都很讨厌专心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被打断。但是到了微信上面,好像大家倒是乐于被打断,来消息的提示音和屏幕亮起来,就像毒品一样吸引着自己的注意力。

为了避免“提醒恶魔”不停的打断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提示功能关掉,然后自己设定一下,做完一件“正经事”之后,再去集中看微信里的消息。

有朋友说,自己的公司是用微信沟通的,老糖告诉你,但凡用微信沟通的“正经事”其实都没有看上去那么正经。真着急的事是不会用这东西跟你说的,即便公司规模没有大到要自己专门开发软件的地步,最起码也要用一些“钉钉”这类协同合作的软件,毕竟微信嘛,只能“微”信。

2.关注一些高质量公号,增加知识储备

请注意小标题中“高质量”这几个字。

首先大家要把公众号中一些无用的账号删除,然后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去订阅有价值、有干货的公号。然后和微信一样,要给自己设定看公号的时间,不然的话,即便不去刷朋友圈,你又会陷入公号的坑里不能自拔。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爱拖延症,甩掉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