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橘红佳号,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效倍于它药,其功效愈陈愈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二、橘红是化州著名特产药材,明清两朝被列为宫廷贡品。“橘红治痰如神”。 (清·黄锡宝)
三、“化州所产橘红以理气化痰功效优于橘、橙皮”。 (清·江世琳《橘红辩》)
四、“化州城内宝山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树得礞石之气,故化痰力更胜”。 《化州志》
五、《本草纲目拾遗》橘红,别名芸红,为芸香科植物,橘红果皮辛、苦、温。理气燥湿、温肺化痰、治肺寒咳多痰、胸膈胀闷、呕吐嗳气等症。
六、《古今医鉴》橘红丸,治脾肺湿热,咳嗽痰盛、胸中痞满、饮食无味,被历代医家所喜用。
七、明·《本草纲目》引《圣济经》“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八、元·《汤液本草》 王好古 “橘皮,去白者曰橘红也”。乾隆30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治痰正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解蟹毒。” 清·《本草纲日拾遗》载:“橘红治痰庭、消油腻、消食、 醒酒、宽中、解蟹毒。
九、“橘皮纹细色红而厚,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次别之,既不差矣。” (明·李时珍)
十、“橘皮性温,柑、柚性冷,不可不知。” (明·李时珍)
十一、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痰饮中燥湿化痰的名方“二陈汤”(二陈丸)既用橘红。
十二、明代1600年万历版《高州府志》将化橘红记入药。
十三、预家园处宝山脚下,李家院属州属院内。
十四、清光绪版《化州志》“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结实,循例报名上官,至期采摘批制,即官斯士者亦不易得。”
十五、康熙14年《广东通志》将化橘红入药的最早文字记载。
十六、《中药大辞典》曰:化州橘红“性味苦、辛、温,功用为化痰、理气健牌、消食,治胸中痰、咳嗽气喘,呕吐呃逆,饮食积滞”。
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载: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
十八、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区恶痞闷”,化州橘红气味清香,是健胃行气、化痰止咳之治病珍品. 历来为史学家和医学家们所推崇。
十九、清代出版的《广东考古辑要卷46云》:橘惟苏泽堂为最……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厘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治痰症如神。
二十、乾隆十三年〈1748年〉,杨芬主篡的《化州志》谓:“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
二十一、清江世琳《橘红辨》谓“化州所产橘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于他药,人皆宝之。”
二十二、清道光七年〈1827年〉黄锡宝主寨的 《化州志》谓:“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 故赝者多而真者难得。”
临床实践证明:对伤风感冒、止咳、化痰、抗炎、久咳痰多、咽炎、支气管炎、肺痨、哮喘、长期胃痛、气胃有独特显著治疗效果。
化橘红又称化州橘红,是芸香科植柑橘属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人参”和“一片值千金”之美誉。
其含有的镁元素、黄酮量高达26%以上。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红佳品,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药。其功愈陈愈良。
化橘红因生长于化州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吸收了地下所含的礞石矿物质,故橘红花芳香扑鼻,橘红果毛厚可人,具有独特的健胃行气、化痰止咳等药用效果。
据考证,化州橘红于南朝、宋朝已有种植,隋、唐、宋、元不断发展,明清享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