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1:带着坑洞四处奔忙

最近在看阿玛斯著、胡因梦老师翻译的钻石途径系列之一<内在的探索>,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坑洞理论”,和大家分享。

坑洞是指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份。

书中说到:坑洞通常源自童年的创伤经验。也许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遗留下来的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正好这几天和读书会的朋友们在做一个“我想要的”的练习,其中一位朋友跟我说,写了那么长的list,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做到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无非就是认同、肯定和尊重。她看到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不高,小时候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现在是希望家人和朋友的认同。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伴侣的倾听、赚更多的钱、完成学业等等,所有的外在表现和不同的方式,最终都是想要获得认同、肯定和尊重。

这让我想到我也是这样,从小到大都是在被否定中度过,直到开始走上身心成长的道路,才慢慢开始和父母去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很委屈地问父母:“为什么你们对我说的和做的从来都是否定,好像我什么都不对?”我妈说:“哦,难道还要我们夸你啊?”然后用一种很奇怪的语气说“哦,我的女儿很漂亮哦~”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早年的人生经历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和尊重,这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坑洞。于是我们长大之后,就会想办法从外在去找东西填补这个坑洞:老师的表扬、老板的奖励、伴侣的赞美、朋友的簇拥、金钱带来的荣誉、社会地位… 所以,我们真够忙的,我们能不忙吗?各种坑洞等着要填补呐!

读书随笔1:带着坑洞四处奔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书中这一句我觉得很有画面感: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他们。

你能不能脑补这样的画面?说实话,我觉得还是蛮可笑和可悲的。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我想要升职。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赢得比赛。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而我们不能看到的是,在这些欲望和需求的背后,暗藏着坑洞,隐藏着我们自认为缺少的东西。

尤其是在关系中,书中关于这一段的叙述也让我觉得特别形象。关系的互动其实就是互相填补坑洞的过程。比如,我从小被否定,从小缺赞,我就特别喜欢对方赞美和鼓励我;我从小很依赖很懒,我就觉得能干活能收拾家务的人很好…现在回头看看,那么完美的初恋,是因为我所缺的,对方全部都帮我补上了。“我们彼此很合适”是因为彼此填满了对方的洞,天衣无缝,天造地设,多么完美的一对!所以当这段关系结束,那个坑洞就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好像某些东西被挖掉了一样,这才是分手让人无比痛苦的原因。而那些有很多不同、争争吵吵的伴侣关系,因为坑洞没有被填满,反而很容易就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有觉知的人,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疗愈。

正是因为我们不是那么百分百的“lucky”能够找到人事物填满我们所有的坑洞,所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烦恼;正是因为正在填满我们坑洞的那些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努力维系的天衣无缝的状况也不能保证持久。那察觉到这些坑洞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下次继续探讨。

这篇文字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想法,欢迎留言交流哦。

文:静源写于2016年8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笔1:带着坑洞四处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