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事件一:
载载正在电脑上猛打小游戏。
“载载,去把你书包的衣服拿到洗衣机”他妈妈吩咐道。
一次,两次,三次….载载充耳不闻,我直接过去拎着他耳朵,“你听到妈妈说什么没?”
载载:没有呢,估计我好久没有挖耳朵了,耳粪比较多,堵着听不到了吧。
….
事件二:
临时将手提电脑放在椅子上,点了关机,就转身走出厅了。
“哎哟,你快过来看一下你的电脑是不是坏了”妻子喊道,因为她不小心坐了一下。
“怎么坏了?”我在外面问道。
“屏幕都黑了”妻子回答。
“没事,我刚关机,屏幕黑了应该是关机了”。
第二天到公司,打开手提电脑,结果,一片黑屏,原来还真的是坏了。
这两件事,可以用一大堆不太准确但却能用来描述我感觉的词,掩耳盗铃,自以为是,先入为主,以偏概全,选择性偏差…
你相信你的认知是正确的吗?
得到APP的《逻辑思维》有一期说到:
日本有一个国宝级的大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2岁了。你要是到他的寿司店吃一次,一个人至少要花三万日元,大概相当于1800多元人民币。而且至少要提前一个月订位子才吃得上。
(在这个事情上,把工匠精神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可是最近,遇到一位厨师行业里的人,他说,小野二郎的敬业精神肯定值得钦佩,但是要说那寿司有多好,就未必了。
为啥呢?
他说,很简单啊,一个人的嗅觉细胞到了90多岁的时候,已经死掉一半以上了。味觉感受能力也下降的厉害,怎么可能还会做出最好的食物呢。
他说,在厨师这个行当里,最巅峰的状态应该在40到50岁之间,因为经验够,能力也没退化。而90多岁的人,凭的就是名气了。
你看,问题来了。
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机会亲自去尝尝这家寿司店,那到底小野二郎仍然是“寿司之神”呢,还只是一个衰老的老人呢?
跟我们悉悉相关的:
研究表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专家声称:饭后不适宜百步走,增加身体负担;
前沿一点的:
人工智能会对人类产生威胁,甚至会取而代之;
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真正的主人还是人类;
是不是有点懵逼了?我们愿意相信哪一种?
你相信你所愿意相信的是值得相信的吗?
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一个认知困境。那么多信息,不仅杂乱,而且还互相抵触。那么多信息源,都说自己权威,但是分明又有人在说谎。你到底是相信规律,还是相信例外?你到底是相信那些公认常识,还是相信那些神秘因素?
投资背后的智慧:认知
时寒冰先生在《投资的艺术》上有举例:
2015年4月份,人民网(注意是人民网,后来被误传为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重头文章,题目是《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
这种论调一出来,相信你和我都一样,热血沸腾,砸锅卖铁,也要冲进股市。
其实人家文章说得很清楚,原文“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但投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长期看中国梦依然会在资本市场有真实的反映”
假如写文章的人相信4000点是A股牛市的开端,干嘛还说投资风险依然不能忽视呢?既然相信这是开端,就不应该再有不能忽视的风险了,是吧。 因为是不能忽视的风险,显示不是小风险。 其实这本身就是提醒。
人民网最后还有一段话,原文“如果将A股看作中国梦的载体,那么其蕴藏的投资机会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把A当作赌场,那么世界上任何一个赌场都是危险的”。
看明白了吧,人家明确告诉你了,不能把A股当赌场,如果这样做了,跟世界上任何一个赌场都一样。而你看看你的周围,又几个人,或者说有一个人不把A股当赌场的吗?
人民网的这文章的正确的解读是这样子的“A股,4000点是高风险的起点,如果你继续赌下去,将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风险”,这才是最正宗的解读、最正确的解读。
我当年刚开始的时候很轻视这篇文章,因为它不是人民日报发的,后来被谣传为人民日报发的。后来我看到这样的文章:
第一、我一定会看原文。 看原文上是不是有这样的文章,我一定会认真核实,为什么?因为投资是真刀真枪真金白银的事情。怎么能不重视呢?
第二、我要看这篇文章是不是有份量的人写的。但是呢,由于这篇文章被无数人误认为是人民日报的文章,有人故意在利用这篇文章混淆事实误导大众。
当大众被误导到集体看多集体疯狂的时候,也意味着牛市接近尾声了。
投资中,很多人从来不去核实新闻的出处,也从来不去核对原文。很多人在2015年股灾中损失惨重,就是因为缺少此认知的基本逻辑。
提升认知的方法:终身学习
第一,常识,是我们的认知底座。 越大、越多越好。
提升个人元认知能力,将情绪良好的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不妄想、不武断、不冲动。
查理芒格的“多学科攻击”,是较好的提升常识逻辑的方法,充分理解心理学、行为学,将底座(底层认知逻辑)打好,从而建立更坚固更高的思维体系。
如此,在面对“日本核电站事件,导致盐污染”的事件时,还会跟风去囤盐。
第二,有违常识的,看证据,证据越权威越好。
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让人类连接得更紧密的时候,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及成果,每天都以倍数增长。
以前驾驶时老司机所谓“点刹车”的经验和技术,在今天,汽车电子系统已经内建程序自动完成点刹的操作,充分考虑了刹车的安全性。
常识会在新时代中,被推翻,及形成新的常识,这时候,需要看证据。
第三,当一件事情面临着新证据和老证据不一样的时候,看证据的力度。
如我们所看的港剧,大多刑侦官司的电视中,不断有新的证据呈现,但新旧证据之间不断产生冲突,那么取舍就是看证据的力度。
而“多学科攻击”的思维,将底座打好,可以更方便地从不同的角度抽取新的证据。
第四,没有什么终极的相信,保持“be hungry”的状态。
保持对新鲜事物及知识的吸收,不断与时俱进。当我们相信B2B的时候,已经出现了B2C,当我们相信B2C能盈利时,却产生了O2O....相信,都只是一种临时性阶段性的状态,随时做好准备,等待新证据和新结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