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笔记6

《孟子》《告子上》

11.6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宋明理学是从本性的角度解读《孟子》“性善”的思路:不但是老天赋给的本能,而且是带有自身特点的、决定自己是自己这一类的本性——逻辑这种认知的“良知”能力。

11.3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本性不是属性,基于这种本性的人性,人才有了讨论自己人生观的基础。很有伦理的特征,不是纯认识的纯理性大脑——很多人以此认为孟子所说的心,道德性为根本。

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所谓人的一辈子,就是基于老天爷赋给我们内在的本性,找到它,发挥它的全面功能,一辈子就啥遗憾的,就是“人”的一生。一生的价值,不决定于活得长短与否。

❖ 孔子对人的本性,讲得不清晰。孟子对“华夷之辨”的依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对生命的根据,进行了论述。

《孟子》《尽心上》

13.2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小小的我们每个人,顺应我们生命的本性,全面发挥它,生命何去何从?生命此去此从。人发挥自己的本性也是世界赋予我们的能力,全面地“趋利避害”发挥主观能动性,奋斗的一生、自强不息的一生,与天斗、与地斗,改造世界,才是把我们的生命本能彻底发挥,才是“顺命”,是对“命”的反抗与不顺。

❖ 儒家对生命的综合态度:接受现实、挑战生命(智、勇)、自我全面发挥,如此一生,生命就是“自我的实现”。生命是否有价值,全决定于我们自己,无论过程如何。

13.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心是根本。人生是一场没有必然目的地的旅行(“无可无不可”),都不是价值之所在(求之在外),都是进一步提纯、提炼的原矿(求在我),人生的全部整个过程,才是价值的没有浪费(万物皆备于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学习笔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