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一部关于崇真选择的青春启示录

 蛰伏了六年之久的史诗级巨制影片《无问西东》在2018年1月甫一上映即获好评。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片,《无问西东》以蒙太奇手法交叉展现四个不同时代清华学子的青春故事——上世纪20年代吴岭澜的择科困惑、30年代沈光耀的仁孝与弃笔从戎的矛盾抉择、60年代陈鹏的爱情与奉献祖国的两难选择以及现代张果果在世俗冷漠与人性良善之间的犹豫取舍,连缀出清华百年历史所传续的大学精神——“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编导李芳芳曾对“无问西东”做出这样的阐释:“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1]善于挖掘青春和情怀的她在这部影片中完美诠释了那些美好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对青年学子的影响、那些遵崇内心真实想法的选择于不同时代的青年学子勇往直前的重要意义。影片以典型的清华学子故事烛照当下大学学子,其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启示不言而喻。

        影片在现代、1960年代、1930年代和1920年代的整体倒叙中穿插使用插叙、补叙和顺叙结撰叙事,将四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以共同的崇真选择主题和人物之间的耦合关系联系起来,投射出历经沧桑的百年校史,彰显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精神,传续大爱良善的人性情怀。192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有志青年吴岭澜心怀实业兴国的爱国理想,认为最好的学生都在读实科。然而事与愿违,在实科不列文科满分的尴尬情况下,他陷入择科的纠结中。校长梅贻琦在开导他时讲到了在无多的青春岁月里,人置身于忙碌中会有麻木的踏实感,但却丧失了真实。所谓的真实便是你所看所听所做以及与何人在一起时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在远离人群独自思索的困惑中,偶然听到泰戈尔讲“对自己的真实”的重要性,特别是看到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那群当时最卓越的人物自信而笃定的从容姿态,他惊羡的同时也走出了思考生命的困惑。

        对自己的真实使吴岭澜释怀纠结而坦然选择文科。经年之后,作为一名大学文科老师,他在炮火硝烟中的西南联大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泰戈尔的诗歌,讲述“对自己的真实”的重要性。其中便有陷于矛盾抉择——是遵从双亲尽仁孝还是听从内心保家卫国的沈光耀。这名富家子弟有感于空军招生负责人陈纳德之言——“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想要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然而父母只希望他做个享受人生乐趣的读书人,因为功名利禄不过是人生的幻光。迫于仁义孝道,他只得听从母意,放弃当兵。然而惨烈的空袭、废墟残垣以及消逝的幼小生命使他决然选择尊崇内心的真实——参加空军,保家卫国。在集训的过程中,他给饥困的村落投递食物,使孩童们免于饿死。这一良善举动承袭于吴岭澜老师在空袭警报响起时会带着动物一起避难的仁爱举动,更是对人性中的怜悯、正义和同情的升华。影片在崇尚真实的选择主题的接续演绎中也未忽略细微处的平稳过渡,在主题之上延展到对人性光辉的升华。

        利用飞行训练之机投递食物给饥困孩童的沈光耀便是1960年代清华学生陈鹏回忆里的“晃晃”叔叔,靠着“晃晃”叔叔们的糖和罐头他们得以活下来。故事在沈光耀投递食物和陈鹏的回忆讲述中交叉叠现中过渡,进而接续起两代陌生清华学子的故事。心怀慈悲的爱国英雄在战斗中牺牲,镜头在两个时代、不同空间场景之间来回切换,尊崇内心的真实则在代际间得到传承。陈鹏因学业优异被学校推荐去研究所工作,但当时的他对爱情充满期待,认为照顾自己所爱的女子王敏佳便是职责所在、人生意义所归。因此,他当即拒绝了学校的推荐,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化作一句:有人要照顾。但命运似乎故意和他开了一个顽皮的玩笑,看到好友李想和王敏佳的亲密举动,他顿时觉得李想才是那个要照顾王敏佳一生的人。于是,便去了学校推荐的研究所工作。之后王敏佳因和李想一起写举报信的事被发现,一心想要去支边的李想却让王敏佳独自承担了全部责任。群情激奋的批斗会和声势浩大的支边表彰大会在相隔不远的两个场地上同时举行,同为犯错者的王敏佳遭到严厉、粗暴的惩罚,甚至险些丧命,而李想却在王敏佳举目可见的不远处接受着荣誉的表彰。在这种极具戏剧冲突的对比中,影片也投射了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虚荣、卑劣、极端等阴暗面,但人性中的爱、宽容和善良总会在绝境中发出光芒、照亮黑暗,指引濒临绝望的人继续走下去。陈鹏及时赶回来,王敏佳死里逃生,被陈鹏安置在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此时的陈鹏不再是那个少不更事的青葱男孩,他内心有更大的责任和理想——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所学。安顿好王敏佳之后,他便赴西北支援中国的核建设事业了。

        从爱情到爱国,陈鹏一直坚持着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内心真实,他从爱小家到爱大国的转变,展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因逃避责任而带着悔愧去支边的李想,在一次大风雪中舍己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作为广告界精英的张果果,在公司高层的尔虞我诈中成了一枚弃子,因祸得福,他却在对手公司获得更高的职位。因前公司业务对接结识的四胞胎贫困家庭,在广告提案被否后,这家人也再未被公司关照。由于四胞胎中老三病危,张果果成了这家人最后的希望。半夜的求救电话、紧急的手术、简陋的居住条件,被世俗冷漠和生活困境围困的家庭使得张果果于心不忍,人性的善和温良使他自愿出资帮助这个走投无路的家庭——亲自为孩子挑选奶粉、让助理为这家人重新安排住处。但这一善行却在奸诈世俗的提醒和告诫中犹豫、畏缩了,他不再直接接触四胞胎家庭,所有的事情交给助理处理。愤懑于公司的勾心斗角,沮丧于可怜人的得寸进尺。父母觉察到他的不快,在清明为李想扫墓时,张父对张果果说——父母就希望他健康和开心,人生的路还很长,可以做的事也还很多。去做自己感觉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吧。父亲这席尊崇内心真实的言语使得张果果最终放下世俗偏见,全力帮助四胞胎家庭,拒绝了前同事Robert耍手段赶走对手的提议。影片以张果果那句:“如果你们提前了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是否你们还会有勇气前来”开始,以他在四胞胎房间的窗户上作画时的内心独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而结束。

        从1920年代到现代社会,四代清华青年学子的人生经历浓缩在130分钟的影片中。从北平的清华园到战争时代的西南联大再到自由热闹的现代清华校园,百年历程剪辑在两个多小时的荧幕中。在交叉并行的情节叙事中,细腻地再现了青年学子们的挫败、困惑、迷茫、矛盾、纠结与崇真的选择。在展现主人公内心活动和人生轨迹的同时,表现了青年学子们在所处的时代中怎样坚持对自己的真实,如何做出尊崇内心的选择——那是吴岭澜拨开“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迷雾后对自己的认知;是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身先士卒的选择;是陈鹏成长后的精诚奉献;是张果果不为世俗禁锢的爱心善举。四个故事不仅传续着传道守业解惑大学精神,也有对人性善良、自我奉献等普世价值的承继。在这一点上,编导李芳芳并不是单方面地高唱赞美之歌,她将陈鹏的故事设置在文革的背景中,以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人性脆弱、丑恶、极端等阴暗面来凸显爱的美好、奉献的伟大。以坚守内心选择、捍卫人性良善的胜利解构当今社会矛盾而畸形的帮扶关系。

萨特说:“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便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2]四个时代的清华学子以尊崇内心真实的选择而成就无悔的人生。编导李芳芳曾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看到青春的各种选择,并给大家多一点战胜艰难的勇气和力量。献礼清华的影片不仅是对清华学子的激励,也是对所有处于人生困惑、迷茫的青年学子的启示与鼓舞。青春,一个富杂迷茫、困惑、纠结、矛盾和选择的人生阶段,是人生面临多重选择的关键时期。在面对各方面的中肯建议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选择中,做一个尊崇内心的选择,才能在生活中无惧无畏、无怨无悔勇往直前。《无问西东》里青年学子们尊崇内心选择,开启精彩人生篇章的故事在启迪和鼓舞当下青年学子方面堪比启示录的功能。

安德鲁·西格森曾说:“电影经常有助于展现一个国家的民族性。”[3]李芳芳在《无问西东》中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学精神和优良的传统价值,还在其中植入了优秀的西方文化元素,如清华园那场男扮女装的莎翁戏剧彩排、温情的基督教歌曲对饥饿交困的孩童的鼓励以及伴奏主人公内心矛盾挣扎的小提琴曲。对美好世界的期望、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是不分民族国界的,李芳芳在这部影片中展露了她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无问西东》以演绎不同时代关于崇尚真心的青春选择故事为现代青年学子立言示范;以对人性善良、怜悯和爱的强调注入青年学子的人生选择中,以期为当下滑坡的社会道德注一剂强心针;以对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和普世价值观念的植入来展现一个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自由大学形象。从这些方面来看,《无问西东》是李芳芳对国内青春电影所做出别出心裁的良好示范。

[1] 陈墨.《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青春不只一种选择[N].中国电影报,2018-01-17(005).

[2] [英]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M].沈敏一,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9.

[3] 安德鲁·西格森.挥舞旗帜——构建英国民族电影(Waving the Flag: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Cinema in Britain)[M].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95:279.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问西东》:一部关于崇真选择的青春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