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务》读后感

這本書發生的背景在人類已經可以登上火星進行科研活動的年代,講述了馬克·瓦特尼只身匹馬在火星上生存一年半的經歷。馬克是火星任務戰神三號的六名組員之一。因為火星突發沙塵暴導致他們需要緊急撤離,但是在撤離過程中,信號天線被風刮斷插到馬克的飛行服里,然後他失去知覺和其他組員失去聯繫。其他組員去找他的嘗試無果之後,他們以為馬克已經不在人世,便離開了火星。所以馬克醒來的時候留給他的就是光禿禿的火星和還剩不多的太空食物。

但是馬克沒有放棄生存下去的希望。食物不夠,所以他決定在他的居住艙里種植土豆;沒有足夠的水,所以他小心燃燒氫氣,讓氫氣和氧氣進行反應然後製造出足夠多的水;仔細計算他每天能夠吃的食物包,確保他能活到四年之後戰神四號的成員到來。開車去找回火星上的無人探測器,利用無人探測器和地球取得聯繫。

當然人類社會也沒有忘記馬克。在大家收到馬克已死的消息時,大家當然很傷心。但是一個監管火星衛星圖的人發現了戰神三號居住倉附近馬克引起的變化。於是所有的人都集中全力來想辦法營救馬克。

在一切都看起來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馬克的居住倉爆炸了。因為是伸縮性材料做成,每一次充氣放氣居住倉的材料都在損耗。因為爆炸馬克受了傷。但是他仍然挺了過來。他種的土豆都死掉了。而且因為他自己也昏迷了幾天,所以他培育的土壤里的細菌也死掉了。他無法再種植土豆了。也就意味著他的食物絕不可能撐到戰神四號來救他。

在匆忙中美國航天局發射了食物火箭。但是因為準備時間不足,任務失敗了。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航空中心伸出了援手。即便如此,時間還是來不及。馬克的同伴們知道了這件事,自願延長任務期,回頭去接馬克。但是馬克必須自己開探測車去戰神四號的接駁小船那兒,然後駕駛接駁小船升空和他的同伴們回合。在馬克改裝探測車時,因為電流過大,燒壞了無人探測車的交流系統。所以他沒有辦法再和地球上的人類交流了。

即使如此,他仍然接著工作,改裝了探測車,計算好了路線和食物,然後向著戰神四號接駁小船出發了。途中他又碰到了小型沙層暴,導致太陽能電池效力降低。幸好他及時發現了沙塵暴的存在,然後想辦法離開了沙層暴。最後到達接駁小船時,他又可以和地球上的人類交流了。

之後的事情發展就稍微順利一些。雖然馬克必須拆掉接駁小船上所有不必要的東西來減輕重量,雖然他必須用帆布來代替小船的門;雖然最後升空過程中,馬克的速度仍然不夠,所以他的同伴們為了加速度炸掉了他們太空船的內門來達到靠空氣推力來增速的目的;一切一切最後他們還是救到了馬克。

所以馬克終於可以回地球了。

這本書我看的很快,大概總共是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看完了。寫的很有意思,經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文章最後結尾也有對人性的升華:

我活下來的代價,一定超過好幾億美金。這一切只為了救援一個研究植物學的書呆子。何必這麼大費周章?

好吧,我大概知道答案是什麼。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我代表的意義:進步、科學,和人類已經夢想好幾個世紀的跨星球未來。但說真的,他們這麼做,只是因為幫助他人是人類的天性。雖然有時候會有例外,但這是真的。

“如果登山者在山上迷路了,其他人會組成救難隊相助。如果發生火車出軌,就會有人開始排隊要捐血。如果哪個城市發生了大地震,全世界的人都會寄出緊急物資。這就是人類的本質,存在於全世界每個文化之中,沒有例外。當然,不論到哪裡都會有些漠不關心的混賬,但是會在乎的人,數量絕對遠遠超過那些冷漠的傢伙。正因為如此,有數十億的人在挺我,幫助我。

聽起來蠻酷的,不是嗎?”

是啊,很酷。我覺得這種積極的看法本身也很酷。德國的難民救援計劃已經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科隆性侵事件之後大家對難民的看法更加糟糕了。只要是露出“難民的家被毀了,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需要幫助而且在尋求幫助,所以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的想法,就會被扣上聖母的帽子。我有時候也有點擔心歐洲的未來,文化的衝突之類的。但是更多時候我還是覺得,人性本善。沒有人想要故意去傷害其他人。只要事情一定有解決辦法。

我也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連一個獨自在火星上的人都能得到拯救,更何況有朋友陪伴,有家人支持的我們呢。加油吧!

2015年10月份這部小說被拍成了電影。所以寫好了書,自然有觀眾:-)

你可能感兴趣的:(《火星任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