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又不是我的,凭什么我要乖?

规矩又不是我的,凭什么我要乖?_第1张图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今天在文印店制作海报的时候,遇到一个本校老师,年纪不大,戴红框宽边眼镜。

老师提着包走到店里,询问前一天前来制作的海报是否完成,同时似乎很熟练地去成品箱里翻找。

一张主色调是深蓝的海报,被卷成一卷,用皮筋扎着。

检查完以后,老师向店主提出开具发票。

海报制作费四十多元,开具发票需要额外补税点,开一张五十元的定额发票;也就是,为了报销,这位老师需要支付近五十元购买据说前一天商量好的四十多一点的海报,其实也就是多几块钱的事儿。

然后,今天的问题来了。


1

老板指示店小二去开收据、发票的同时离开店内,老师跟过来,义正词严地说:“你这样的态度,我是没法报销的啊,我们学校有规矩的。

老板头也不抬,继续做着手头的活儿,然后平静地重述了一边他们的规矩。

显然,老师和老板的脑回路,不在一个频道上。

在体制里呆过的各位一定是见多不怪,这无非是年轻老师还不懂教育周边市场的规矩,除了所说的话里的酸腐气,也就是象牙塔里的“文化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案例。

或者说,批评者会道出这位老师对劳动人民的轻蔑态度,毕竟出口就是“你这样的态度”,难免不让人觉得这位老师,太高看了自己肚子里的几滴墨水。

又或者说,会有人质疑老板的服务态度,是不是奸诈狡猾故意坑我们纯良无害的园丁?

其实,这都不是胖君关注的点,胖君觉得,这只是一个“规矩是谁的”的问题。

也就是在题目里胖君满不客气地质问老师的:规矩又不是我的,凭什么我要乖?


2

规矩是谁的呢?

故事里的规矩,其实有两个,以两个人物作为代表。

这位老师的思路:一,学校作为公家单位,有相应的公费报销要求,并且不能伪造证据,打印费是四十多就是四十多,不能将近五十,这不是出于个人正义感,而是学校要求如此,不然无法报销,利益受损的是自己;二,前一天交印是说好的价格是四十多,开具发票是工商备案商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店家理应按照她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开具收据和发票;三,店家的服务态度让她难以接受。

因此,老师说,“你这样的态度”,让我很难做,我很不爽!

这位老板的思路:一,打印费本身不包括税费,开具发票应该按照消费税规定补税点;二,开具票面金额高于原价的定额发票,是一贯的做法,并且根据已有的服务经历,这个做法没有问题,三,我们的做法就是这样。

因此,老板没有说话。

如果从事情本身来讲,矛盾只是因为一个信息差:店家提出的打印费尚不包含消费税。

但是这个矛盾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关于“规矩”的讨论。

胖君今年夏天参加一个项目前往日本游学,在短暂的半个月里,感受了一把岛国与天朝在一些社会规则(这里说的“规矩”)上的迥异。

比如,在繁忙的东京坐地铁。

东京作为日本国的首都,人员的高速流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即便庞大的人群在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系统里穿梭,也少见因此而产生的拥堵,更别说踩踏。

人员流动保持了一个高效稳定的秩序。

乘坐自动扶梯时,人们主动靠左站,留出右侧给需要迅速通过的人;地铁站的历史基本上都很长,原来设计时也许因为对人流的预估没有现在实际的大,过道和站台都十分狭小,但是地面、墙面和头顶上,都醒目地标识出方向;在站台上,即便人再多,人们也会自觉地排队,上车时严格按照先下后上地顺序;等等。

胖君不是用罗列的方式在跟国内的情况做对比,所以请愤青和玻璃心们稍安勿躁,胖君要说的是,支撑这个秩序存在和运行的,正是涵盖社会整体的一套规矩。

人们知道乘坐自动扶梯时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并且自觉主动按照规矩办事。

如果对比以上两个案例,大家就能发现,是否共用一套规矩,决定了是否会产生诸多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麻烦

有句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如果不进一家门,也不能算一家人。


3

为什么非得有规矩这个东西呢?

如果不讨论是非,近些年经常曝光的娱乐圈潜规则,也该有它存在的理由,它让圈内人按照一定的规矩进入、参与、获利、得名、存在、退出等等。

最近德云社大家长郭德纲先生与爱徒的撕逼大战,引发大众热议,其实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叫好的批评的,都是传统曲艺门派里的“老规矩”,只是不逢其时地被郭德纲传承下来了。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较为负面的“规矩”,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接地气又实用的规矩。

比如,坐公交时,广播经常会提醒,请为老弱病残孕幼等让座。

规矩何以如此必要地存在呢?胖君有两个亲身体验。

胖君在初入学生会时,参加了某个部门的一场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简单来说,就是面试官把参加面试的人临时安排成几人小组,给定讨论话题,不设组织者,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团队讨论,对一个问题作出决策,或者提出方案。

讨论一开始,我们小组五个人中的三个人就开始争夺话语权,努力地多说话,胖君见势不妙,显然论嗓门儿和自信,那时的胖君并不出众,所以只能在讨论快结束时发挥了下高中答文综题时的本事,归纳总结,并提出不足。

这场讨论结束后,面试的学长姐作出了评判,把每一个人总结为一个角色,有人是领导型的,有人是实干型的,有人审视全局,而胖君则是,一个团队中查漏补缺的。

后来,发言最多的三个和胖君一起进入了下一轮,第二年其中三个担任了部门领导。

说来这几个人似乎可以贴上“领导型人才”的标签,非常牛逼,但其实,也就是在对秩序的把控和利用上拔得头筹。

这种形式的面试其实不单为有领导力的人脱颖而出准备的,但很明显的是,一个具备组织领导能力的人,能够在讨论和决策中迅速组织起领导核心,并进行合理分工,促成团队协作。

这当中所谓的“领导”或者“组织”,其实就是形成秩序、掌控秩序,如果放在现实中更大的范围里,这个秩序,就是一个门派的规矩,一个家族的训导,一个社会的公德,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一个经历是胖君终于带人干活的那年,为了体现胖君宽厚仁慈的一面,胖君决定放养干事,给出目标或者任务,让他们自己解决。

而结果呢,在一个人人平均的组织里,不仅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秩序,连生成一个组织全局的人都难,最终还得在胖君的督促下,他们勉强甩锅给一个姑娘,完成了任务。

一盘散沙的结果就是,人人自扫门前雪,哪顾旁人瓦上霜。

所以,规矩就是秩序,协调人际,是群体生活的骨架。


4

回到题目中的问题,如果用以上两点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不管对于老师,还是老板,他们各自坚持的规矩都无可厚非。

但是这位老师和这位文印店老板,并没有存在于同一个秩序当中,老师按照学校的规矩要求店家,老板按照文印商的规矩提供服务,二人并不了解彼此的规矩,矛盾就出现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遭其实也俯拾皆是。

最大的一件,就是当今还有不少亨廷顿(写《文明冲突论》的那位)的拥趸,坚持着西方文明高于非西方文明的阴谋观点,在国内则是一大批不良心的公知用欧美价值观折损国民性,鼓捣嫁接“现代”价值观。

其实呢,这就是文化差异下盲目和自以为是,比不懂规矩更严重的,不愿意接受规矩。

这是个态度的问题。当然,对于规矩本身的是非价值的讨论是另一回事。

不过,这种麻烦,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提出解决办法:入乡随俗。

用胖君的话说,一种调适性的生存手段

首先,你要对新环境、新情况,用坦诚的态度、谦卑的姿态去了解,最好做到理解,比如进入民族地区以前,先行了解民族习性、宗教信仰等,能不能随便进入未婚妇女的闺房啊,是不是能够吃猪肉喝酒抽烟啊,之类的。

其次,要与自身的生活习惯进行比较,这并非学究气,而是要避免把入乡随俗当成卑躬屈膝,因为,别人并不稀罕你跟人家低头,别人并不比你少几分骄傲;另外,这也能帮助你真正理解一个不同于自身所处的文化,理解它,甚至运用它,锻炼地其实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最后,认识到中国人类学大师费孝通前辈的一句话: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般人能做到第一点,就很不错了,至少能够在全世界旅行时不被当作批评中国人的活靶子;做到第二点,就需要点情怀和耐心,这是大多数优秀的人的基本素养;而能够够得上费老的这句话的人,就已经出入化境,该受胖君一拜。

5

那到底要不要乖呢?

胖君觉得,乖不乖,说到底还是个人的选择,胖君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在做出选择之前,理应想明白的事情,规矩到底是谁的。

直接一点的话就是,规矩如果是我们大家的,乖!

你可能感兴趣的:(规矩又不是我的,凭什么我要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