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

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_第1张图片

文|陈选滨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心之所动/且就随缘去吧/......

一首《起风了》娓娓道来,下班回到家的小C没有像以往一样瘫在沙发上追剧打游戏,而是端坐在书桌前,看着眼前的屏幕皱眉思索。此刻,他正在将前段时间旅行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一段有趣的Vlog。剪辑、配乐、文字等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他亲自完成,也令他乐在其中。自从拍摄Vlog后,仿佛平淡的生活多了几分文艺气息和仪式感。

Vlog,起源于国外Youtube,全称为「video blog」,译为“视频播客”或“视频日志”,是一种通过拍摄、剪辑来记录创作者日常生活的视频表现形式。

过去,短视频的风势迅起,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的浸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现在用户的常用表现方式之一。近两年,这股风潮未减,还把国外较火的Vlog刮到了国内。

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_第2张图片
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_第3张图片

从现行比较热门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来看,Vlog的热度正在逐年的波动上升。在两条指数曲线中,2018年下旬是Vlog热度的拐点,自此国内的Vlog开始进入一个初期爆发阶段。

风起Vlog,这股新的短视频浪潮对国内的市场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机会呢?

逆行风向,能否打造下一个中国热点?

在视频内容消费曲线上,国外与国内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方向。

国外用户的的视频内容消费趋势为长视频-Vlog-TikTok,是基于视频时间的压缩来呈现的。根据这个趋势,用户对于短视频的需求便表现在时长越来越短。

根据现行风向,国内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趋势为长视频-抖音-Vlog,当聚焦在这个发展趋势的后半部,即短视频领域,会出现与国外趋势逆向发展的矛盾。

在这里,不管是TikTok,还是抖音,代表的都是现在十分流行的15秒左右的短视频(后文提及的多是此类),而Vlog的时长介于抖音式短视频和长视频之间,国外一般为5分钟-10分钟。

所以,根据时长来判断国内的发展趋势,存在一个视频时长由短及长的倒退式走向。这个在大众认知中显然有些不太合理,也是目前业界大多数人不看好Vlog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无论是国外的TikTok还是国内的抖音,都是字节跳动的产品。国内外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背后都有他作为市场推手的介入。

那么,现在直接为Vlog的国内趋势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相比于现在的短视频,Vlog的突围点在哪?国内的短视频土壤足以滋养Vlog成为下一个视频内容热点?

从Vlog的自身属性分析,Vlog的本质是多个短视频的剪辑合成,即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创作者拍摄多个简短视频,然后剪辑合成一个故事性较强的视频片段。其中体现的也是Vlog的本意,视频日志,记录生活。这样的加法操作,意味着对于创作者的拍摄、剪辑、配乐、脚本和节奏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

对此,可以和短视频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在时长方面,Vlog>短视频;在观赏性方面,Vlog>短视频;在进入门槛方面,Vlog>短视频;在传播性方面,Vlog<短视频。

小结,Vlog作为短视频的一种进阶玩法,经过创作者的二次创作,在内容质量上一般会优于普通的短视频拍摄,但是这也意味着Vlog创作存在一定的门槛要求,注定无法像短视频一样迅速的风靡网络,至少在更便捷的剪辑软件出现之前会如此。

从短视频的发展情况分析,目前短视频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表现形式,发展已经到达顶峰时期。根据艾媒资讯预测,2018-2019短视频的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增长率会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虽然短视频市场在趋势惯性下会继续发展,但用户已经出现疲倦感,正在寻求下一个刺激点,向另一个市场逐渐转化。

目前而言,短视频在进行商业化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短视频报告》中,就提及随着创作门槛降低,短视频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正在突显。即便是就目前的用户体验而言,这个问题依旧在放大,未能解决。无可厚非,市场趋利,同质化的内容创作是成本最小的商业模式。

其次,目前短视频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逆转成为Vlog的初期优势,如精致的剪辑、配乐、转场和创作者个性化的生活记录,可以给用户带来视觉和内容上一个突破性的体验。

小结,短视频的发展风势出现下行预警,为其他的视频表现形式留出了足够大的空间切入市场,Vlog有机会可以成为下一个热点。需要注意的是,Vlog和短视频没有竞争关系,不存在Vlog取代短视频的问题,之于电视剧与电影的关系,各有各的精彩。

从国内短视频的用户习惯分析,虽然文中多处提及的短视频,仅代表抖音式15秒左右的短视频,但严格来讲,无论是15秒短视频还是Vlog都属于(简)短视频一类。它的发展依赖于用户对(简)短视频的消费习惯。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的短视频MAU已过5亿,DAU峰值1.6亿,反超综合类视频。在用户习惯方面,短视频的消费习惯已经在国内用户群体中建立,对于Vlog的接受程度会比较高。

不同于国外的家庭VCD文化,国内的短视频文化是在中国互联网刺激下野蛮生长的产物。它自身具有和互联网一样烙印,更新迭代快,讲究快传播、快消费,具有更短的生命周期。

这意味着Vlog在国内的短视频市场具有生长的空间,但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传统的国外Vlog大多在5分钟左右,时长上太久,需要进行压缩。以目前抖音、b站的Vlog热度来看,一般1分钟-2分钟的Vlog易被用户接受。

小结,Vlog可以被国内用户所接受,但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的优化,即在时长上进行压缩,不会脱节于短视频的用户习惯。

平台扶持,Vlog的首座谁能抢到?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如果Vlog的风已经刮来,那么哪里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的平台?现在的短视频领域,以抖音和快手两个巨舰为主,基本瓜分绝大部分的用户流量。次平台微视、百度、b站、知乎、微博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热点。另外,一些专门为Vlog而诞生的工具+平台的应用,如VUE Vlog等,也会成为一个新的竞争者。

在判断爆发平台之前,需要对Vlog进行识别。Vlog记录的是创作者的个人生活,具有较强的个人品牌辨识度。这意味着,Vlog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需要率先建立起粉丝对创作者的兴趣。

其次,并非所有的场景都适合拍摄Vlog,它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美食和旅行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对此,平台在社区属性上的契合度也将成为创作者发布Vlog的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各大平台的市场表现和用户属性,笔者对此进行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梯队排名,以此来探讨Vlog风向下,什么样的平台有机会成为爆发地?

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_第4张图片

T1:抖音、微博

第一梯队的平台在推行Vlog的风潮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抖音、微博作为目前互联网上的巨舰型App,本身具有庞大的流量支持,易成为新事物的兴起地。其次,平台方重视Vlog的发展,抖音的“10亿流量扶持Vlog计划”和微博的“Vlog召集令”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Vlog在本平台的发展,对于Vlog创作者而言是难得的机会。

微博作为早期的信息平台,用户沉淀和社交属性都具有优于其他平台的优势,在社交上也满足Vlog的需要,更能引起用户之间的互动,吸引流量关注。

谈及抖音,免不了与快手的比较。快手,作为短视频的另一个高峰,用户路线与抖音存在一定的区别,即更接地气和多元化的表现。相比之下,Vlog“花里胡哨”的玩法会更适合抖音用户的视频消费习惯,且平台本身作为短视频的爆发地,Vlog与短视频的过渡衔接会更加的自然。

T2:百度、B站

第二梯队的应用多是综合性较强的平台,或是用户流量大,或是用户阶层年轻,易接受新事物,足以为Vlog的发展撑起一个萌芽的空间。其次,平台方依旧重视Vlog的扶持发展,能抓住风口打造一个Vlog新社区。B站的“Vlog星计划”和百度的“蒲公英计划”在Vlog扶持力度上是不弱于T1平台的,积极入局下一个短视频风口,试图抢占第一波市场流量,构建起平台用户对Vlog的消费意识。

那么,在此将其列入T2的考虑,在于平台本身的长板优势。百度是搜索与内容分发的基站,B站是ACG视频社区,在擅长的领域,两者基本做到了行业顶尖。这将意味着,平台的用户群体或社区属性已经定型,用户对于平台也形成刻板印象。

若是在两者之中再兴起一个新的玩法和社群,初期会因为平台原本比较突出的内容或业务而失去辨识度,无法吸引足够的关注。这类似于在一片丛林中,高大茂密的大树会挡住小树的阳光,反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养分,而导致发育缓慢。

T3:知乎、VUE Vlog

第三梯队多是看似与Vlog关联不大,但又涉足短视频的内容平台,或是刚刚专门为Vlog而创建的专业平台,两者看似两种方向,前者业余,后者专业,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即目前在短视频市场的占比非常小。这一点在短期内决定其无法快速的推出一个影响力够强的Vlog社区来吸引市场注意,需要长期的用户沉淀。

知乎之类,平台属于问答社区,也是内容社区。Vlog的发展优势在于社群场景的自建性,即用户的提问与分享之间易形成平台的Vlog交流场景,在短期内会吸引感兴趣的用户进入交互,但长期的发展需要平台引导和运营。

VUE Vlog之类,属于工具+平台的应用,即用户使用工具来拍摄和剪辑Vlog,并分享到应用自带的社区平台中,是一个常见且完善的社区闭环。工具是流量入口,平台是用户沉淀,并扩展社交,整个商业模式脉络清晰。

对比T1、T2的平台,T3具有Vlog的发展潜力,但也有明显的短板,更加注重平台的运营,来吸引初期预计流向大平台的流量。

硬件改革,Vlog“神器”成为新宠?

新事物在互联网的兴起,对软件和硬件的影响是先后持续的。一如拍照,成为互联网的常态,也影响了后来手机的改革方向。不管是主打拍照主题的vivo,还是其他品牌的手机,都无法忽视拍照功能的创新,如此的改革也促使了相机市场的下沉,让相机一度降低了价格门槛。

Vlog的到来也必将如此影响硬件行业的创新。在目前市场的表现来看,这个改革远比想象中要来得早,不得不归功于近年来短视频的火热,提前刺激了硬件市场的发展。

在AI时代,这样的创新或许更加惊艳而实用。相比拍照,视频拍摄更加困难,抖动成为了很多业余玩家头疼的难点。华为手机率先运用了AI智慧防抖技术,可通过AI算法识别物体和边缘,然后校正手抖带来画面模糊或位移的问题。

当然,目前这一项技术官方运用场景在于夜景拍照,对于视频拍摄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运动过程的拍摄,需要的AI识别精度和计算更加的完善。

相比手机的革新,相机方面的跟进就显得更具针对性。大疆科技发布的灵眸口袋相机,专为Vlog拍摄而打造,采用云台增稳设定,在机身层面解决抖动问题,实现大幅度无损防抖。同时,其还具备智能跟随功能,AI识别人脸,在拍摄过程中自动跟随移动,可谓“黑科技”十足。

由照片到短视频再到Vlog表现形式的升级,都预示着人们对于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满足用户需求永远是第一考虑。

诸如防抖之类的硬核升级是首要,软实力的加强也是要考虑的。华为手机自带视频剪辑功能,大疆灵眸专为打造DJI Mimo app,快速完成上传、剪辑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是跨界软件应用领域,实际上也是自身硬件的软实力整合。

对此,可以预见,硬件方面的角逐也将成为新的赛点。除了手机、相机厂商之外,科技公司成为了一个强势跨界竞争者,华为、大疆或小米等等,更是不会缺席。

这波革新,可以理解为摄影功能的延续升级,而Vlog作为未来的热度风口,是下一波大增长的推动点。

总结

Vlog将引导下一波短视频的市场流量,在目前而言是有比较明显的趋势。用户对于短视频的内容消费趋势也不单单只是从国外趋势来看,时长越短越好,注重内容质量将是短视频的新焦点。

国内用户大多经历过短视频的野蛮生长,受到太多的同质化的视觉冲击,逐渐陷入了审美疲劳的厌倦期。那么,注重视频的内容质量越来越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短视频的垂直化玩法将成为新赛道,在专一领域发掘更优质的内容,打造个性IP,是平台和创作者都需要转型的方向。

Vlog实际属于垂直化玩法的趋势,明显的中心主题趋向和精心的剪辑配乐而营造出故事性与观赏性,在内容和表现上都是往深度发掘的进阶发展。

时长与内容是短视频消费的两个并行方向,未来的短视频趋势必将使两者最优的交点,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时长压缩。不同内容上的呈现也将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资讯类则以15秒左右的短视频为主,旅行、美食类的记录则以Vlog为主,多元化才是未来。

往上是平台的流量争夺,往下则是硬件厂商的技术革新,不管Vlog的发展如何,视频拍摄也是用户常态,虽然更高的需求还没提出,但厂商要逐渐的走在用户之前,在蓝海市场中寻找落脚点。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将看到AI为越来越多的硬件赋能。

硬件拥抱AI,平台拥抱流量,Vlog拥抱生活,未来已来!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本文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Vlog起风,平台抱流量,硬件抱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