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周二例会回顾和思索-2018-03-07

怎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罗胖出场:

  • 建设开放的协作系统:同事,供应商,协作伙伴

有三条必要修炼

  • 能写——表达,让他人纳入写作系统
  • 会算——金立合理安排统筹
  • 敢判断——价值观稳定,形成定见

有一条妨碍要尽量摒除

  • 工作效率的妨碍——犹豫,尤其是价值观上的犹豫

快刀出场:工具篇,装备党、利器党。

1. 思维导图

两个作用——

  • 梳理思路——条理性+重点不遗忘
  • 头脑风暴——先列出所有枝节,再进行整理,做到不漏细节。

2. 印象笔记

重点在于笔记本的分工
由大的笔记本组和临时组,将工作、知识、学习和个人等分类存档。
分开目的就是想找到的时候能够高效找到。

3. 清单工具

——滴答清单
把“日历+时间+工作法”合并,提升效率。

4.文档工具的轻量和云端同步

——Ulysses,Markdown编辑

5. 工作法——目标管理

分为计划和拆分。
两个不等式——

重要性 > 紧急性,“三件事”管理

方向 > 速度,速度快不等于高效率,方向对、少走弯路才是高效。

引用《弟子规》三句话——

宽为限,紧用工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总之,重要性为先,结果导向,赶紧完成手头这个,再进行下一项,三件事完成。剩下的全是赚的。

脱不花出场:原则派

整个得到全速加速跑,一两个人拖后腿就让人着急效率问题

越忙=合作人越多=他能管理好时间=天然在效率的跑道上跑着。

闲很久=乱七八糟的事特多=不能专注。

Q:提高效率到底为了什么?

几个原则分享

  • 效率高,意味着每天干14个小时,能干你40个小时的事儿
  • 玩儿也分水平——在自己水平外的事儿上,闭嘴最重要。
  • 一天可以当成别人四天过。
    个人觉得青年人的成长期就该如此。

原则一:目标

目标是为了进行取舍,也就是减法法则——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举个例子,朋友圈公告“今年不接受任何外界活动的邀请”。
这样是避免时间管理的失控。

侧面也在说明——不拖堂,是对别人时间的负责与尊重。

时间投入vs.高效能产出,二者是否足够匹配?

目标:把这家公司做好,把这家团队服务好。

这样的聚焦,更容易管理自己的个人效率,也就是干点有用的

也许会有人质疑,“干点有用的”是不是太功利了?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聚焦,才能将服务以团队的形式输出,从而产生更高的能量,进而造福社会。

原则二——定计划的技巧

必须做到现实有效。

  • 只有一张时间维度的效率清单,做到角色平衡。

打通时间,才能将碎片化时间用的好。

  • 计划分阶段,有弹性。
  • 电子化工具的应用,即时性,可调整性较佳。

原则三——定模

长期要做的日常性工作套路化才能创新。
也就是把基础、常识和创新加以区分。

  • 别把别人的套路当成自己的创新。
  • 别再新造一个轮子,而建立套路就是把有轮子的事儿用好。
  • 一个产品要有惊艳感,也就是严谨的科学性魅力缺一不可。

而梳理套路需要增加前置的控制点,从而判断人/事或产品有无魅力。
这样才能做到成本可控,时间投入可控。

  • 长期做一个工作,应有基本套路,而这个套路是被左右前后打配合的人所了解的。
    这样,协同效率才能提升。

原则4——多任务处理器功能练就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同时匹配至少三样东西。
1.时间表——效率匹配
2.人员表——协作匹配
3.环境因素表——环境变量的匹配
4.资源信息表——合作&外包匹配

  • 管理人员保证一到两个小时的一个人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将不需要协同的事情,进行归堆、集中处理。

原则五——线上协同

首先切口要小。
也就要保证参与的人员足够多,互动性才能得以提升。

其次,选一个晚上定时间点开始讨论
提前一天进行预告,从而有效建议搜集,得以高效进行。

共同修炼该项协同能力的共识是基础

个人认为,这也是现在社群运营的短板。
相对的,实体公司或者组织,实行线上协同,会更加高效。

因为实体公司的话,组织人员内部可以进行相互沟通协调,每个人的意见都代表个人的背景和认知,而这种认知能不能被极大程度上的理解、相容,就看能不能对所提意见的当事人,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了。实体组织就有这样的“人和”与“地利” 。

原则六——回血

效率高,消耗也大。——回血的必要性,在于做强做大在于能够做久。
两种调节方式——

脑区切换调节——用非虚构类、戒瘾,从而塑造自我环境来进行调节

体力脑力的切换——也就是激素调节。

个人理解,这就是“慎独”,要进行反复对比,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回血方式。
总之,

  • 要拒绝“虚无感”,容易抽身回到现实,继续工作;
  • 要戒瘾,从而更容易抽身实现良好的时间管理。
  • 保障休闲感。

另外,自己的体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消耗选择合适的回血方式。

举个例子,会多的日子,讲话也多,这样的话可以通过不讲话的阅读进行回血。
如果工作的时候静坐时间长,比较伤神,那就通过运动、活动身体的激素调节来回血。

总结:

第一、不只算工作帐。
一天24小时,搞一个时间、留一张表,从而进入一个效率化思维。

第二,不只考虑自己的效率,也考虑协同效率。

把跟别人的协作协同等等问题,全部考虑到自己身上来。
这样效率才能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然后才是工具和方法的问题。

另外还有两个小的tips

1.产品运营
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分析投入,进而一点点的,把市场吃透,也就是要做有穿透力的产品运营,把产品做到位,实现价值挖掘,并且是有依据的去实践 。

2.迭代
到底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呢?
还是“几个小错误的累积,会酿成大的悲剧”呢?

一点关于组织运营的思考

  • 组织扁平化 不等于 没有上下关系。
    罗胖开场做提供挈领的外延——紧扣“效率问题”的主题,保障了宏观性;
    快刀接盘做工具分享——满足观众对实操的关注;
    脱不花作为CEO——介于罗胖的宏观性之下和快刀实操性之上,做系统的原则性表达。

每一个层级只做本层级分内的事情,但又是有机的整合,这样的配合真是相当的默契。
这正是扁平化组织内的上下关系良好的最佳体现。

  • 自己出题自己答——成员的自动化产出,也许才是组织运营的王道。

最后提一个问题:

【问】组织内,有人明知道问题却不说,你怎么看? 如果说这是智慧,那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到周二例会回顾和思索-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