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感悟壹

[人]

想掌控一样东西的前提是可以不怒不喜不哀不乐的置身事外的平静观察它

个人管理的第一步:学会拒绝,学会化复杂为简单,保持专注,一件件完成事情

年轻人的浮躁在于急于求成而积累不足,得勇敢忘掉所有试图讨好自己的标签

很多人工作毫无激情,喜欢对工作抱怨和挑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工作能力,通过所以转嫁责任压力以取悦"自己"

[创业]

互联网创业公司是文艺青年很向往的地方,但创业的残酷一面要甚于其理想化的一面,当需要为企业和产品的生存而奋斗时,逻辑性,科学性,组织性要比灵感,艺术,自由更重要;

宽松自由的团队文化是懂得自由的人的舞台是懒人的庇护所.没有冷酷的理智细致的分析,巧妙的创意和细腻的文艺不堪一击。

所面临的一切困难都是,如何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取胜~"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职场]

很多问题,静下来思考二十分钟用思维导图理一理就可以规划,安排合理解决的问题,有些人会花几天几个月去摸索,试错,顿悟才慢慢认识和理解,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节约的各种资源可能会远远超出想象,人才与庸才之间的工作产出,有些时候比动物和人之间的差距还大

工作,会一直遇到新的问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法和技能,会导致焦虑,然后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精神状态变差,然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得慢慢接受一个现实,挑战和变化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稳定安全是心理的贪念和惰性,永远不要陷入这种无聊的恶性循环中去

当一个人说话里面带有太多如“可能”“担心”等不确定词,或者聊天中喜欢用省略号,这种人一般做事犹豫不决,即使信誓旦旦,多半价值观也是游离不稳定的,不可独担大任。

心态的转变需要一些仪式的催化,--新伙伴的加入,旧伙伴的离开,特殊的日子,特别的成绩。对于我们普通人,仪式是表达尊重的最有效手段

一场焦灼的讨论,人们对结论的期盼胜过探索的过程,一个粗暴的slogan文案就可以结束一场对品牌文化的讨论。绝大多数普通人不擅长文化,品牌等抽象思考,对文案,包装,市场定位等联系也无法理解,直接给出口号,包装形式,他们就觉得棒极了。

[交往]

别人的承诺和回答要基于你对他的了解来判断要不要完全相信,要不要再准备B方案.信用是种资产,有穷人,有富人.最终会发现,一定要有B方案,这个社会的平均信用水平并不高。

平均来看,除去知根知底的好友,一个人的话只能信一半,尤其是那些表明自己能力,资源和个人计划的人.

[管理]

绝大多数问题不带入情绪是很难解决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听得进去道理,听得进去也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未必能百分百执行好,任何事情都带入情感,才能最大化产生效果

不合格的团队成员导致不恰当的管理,团队成员的能力,素质决定了公司文化。公司给不了缺乏自制力和自觉性的成员太多自由,最终只能通过各种规章规范绩效考核KPI来管理约束,团队不满意,然后影响效率,见证从自由民主的试验田到威权专制的转变,有趣的管理学实验.

年轻的团队领导者,很容易死陷入刻意提倡民主,标榜自己民主管理的误区,决策和管理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民主,集体的模式会弱化这一点认识,而其它参与讨论的不会均等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导致低效和平庸的民主。同时,年轻的团队领导者因为缺乏经验,面临挑战时难免胆怯,心理上也更容易寻求集体分担决策压力,这种心理,不管最终决策结果如何,对个人和团队都是一种伤害.

小团队在创业初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亟需关注效率和有效性的时候,开始追求管理的规范,模仿大公司的做派,那是一种凡人本性的对未知,挑战,不确定性的恐惧,对标准,稳定,安全贪婪的表现,大企业病就是从这开始萌芽的

在90后员工面前,团队推动者的不应把自己的犹豫与怀疑随意表现出来,虽然大家都是同龄人。公司的迟疑可能是某些人心里期待已久的炸弹,可能打破一颗本能安静工作的心。同时,在一些公司较大业务计划上,拖延更是致命的,小团队不比大公司,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有时就等于一切。

(创业一年多见闻,待继续补充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感悟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