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亚
晚饭后和小豆同学散步,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一派母慈女孝的祥和。
在我们前面有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妈妈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后面跟着一个小男孩。
从两个孩子走路的步态来看,应该是差不多大的,都不太稳,目测两周岁左右。小女孩穿着白色的小裙子,小男孩穿着白T白短裤。
我猜可能是双胞胎。
我看见孩子总是挪不开眼,眼光跟着他们,不由自主泛起姨母笑,这个世界因为孩子而更加美好。
小男孩努力走路,时不时喊一声“妈妈”。
妈妈并不回头,我也没有听见她答应。
男孩开始连续地喊:“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依然没有回头,依然牵着小女孩往前走,只是大声喊了一声:“你快点走,叫什么啊?一天到晚烦!”
我对着小豆叹了一口气,说:“有儿有女的家庭,好像更喜欢女儿的比较多”小豆对我暧昧地眨眨眼,挽紧我的胳膊。
小男孩一直努力地追,不断喊妈妈;妈妈一直没有回头,间断地催他快点,语气很是不耐烦。
我犹豫着要不要提醒妈妈等等男孩,或者用她空出来的另一只手牵着男孩?
还没有等我决定,只看见男孩踉踉跄跄跑起来了,直往前冲向女孩。
我下意识地喊“当心!”话音未落,小男孩双手一推,小女孩扑倒在地,摔了个狗啃屎!
我很后悔没有早点提醒那个妈妈。
没料到的是,妈妈把女孩拉起来后,转过身来抓过男孩劈头盖脸一顿揍,一边揍一边教训:“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能打妹妹,你还推她?我也来推你,摔死你!欺负妹妹是吧?”
小男孩嚎啕大哭,原来没有哭的女孩也开始大哭。妈妈推开男孩,抱起女孩,一边安抚一边快步往前走,还回头对男孩说:“你哭吧!哭死算了,我不要你了,你就留在这里吧!”
小男孩一边哭喊,一边跌跌撞撞地跑,努力跟上妈妈的脚步。
我很难过,我从男孩歇斯底里的哭声里,感受到被抛弃的绝望!
我们娘俩对视一眼,我也终究没有勇气去干涉。
小豆说:“这个小男孩太可怜了!”
我说:“这个小男孩,平时肯定一直闯祸,平时肯定没少挨打挨骂。”
这是一对双胞胎,父母不是有意识选择“再生一个”,两个差不了几分钟出生的孩子,也会赋予你是哥哥/姐姐的身份角色,哥哥/姐姐意味要要让着弟弟/妹妹。
他们从一出生就面对必须共享所有资源,包括父母的时间和关爱,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来得更早更强。
竞争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比如,一个已经能跑能跳了,一个孩子还不行,那么这个还不行的孩子,会增加练习,以追求和另一个同步;一个会自己吃饭了,另一个也会努力自己吃饭。只要父母没有过多干预,孩子有自发的良性竞争。
但是,现实生活中,好像竞争更多地带来危机,往往这个危机的产生,是父母干预太多而造成的。
就拿这两个孩子来说,男孩活跃,好动,看上去精力充沛的样子;女孩斯斯文文,安安静静地牵着妈妈的手,很小心地走路。
被哥哥推倒之后,甚至没有马上哭,细皮嫩肉的小女孩,光溜溜的膝盖直接撞在水泥地上,地面还是仿塑胶的,一粒粒的,想想都疼。但是小女孩并没有哭,她是在妈妈打哥哥时,哥哥呼天抢地大哭时才开始哭的。而且,在妈妈转身抱她时,她马上就不哭了。
我对小豆说的,这个男孩子平时估计没少挨骂挨打,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男孩子平时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妈妈注意的。乖巧听话的女儿得到了妈妈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时间和疼爱,妈妈平时可能也以妹妹为榜样来训男孩,你看妹妹多乖!你就是这么令人不省心!这个小哥哥,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像妹妹一样乖巧听话,批评越多,他就越闹腾,他必须要折腾出更大的动静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而女孩,也越发乖巧。
慢慢地,妈妈或许会认为,这个儿子“天生”就不令人省心,必须要强硬的手段才能制服他,娘俩开始“以暴制暴”。随着男孩的长大,反抗的力量更强大。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还小,长大了就好了,手足情深,哥哥都是护着妹妹的。
我想说的是,在有些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远不如路人甲乙丙。这和孩子关系不大,主要看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儿时怎么对待他们。
双胞胎是这样,自主选择的二孩家庭,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甚至更明显。
当父母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初衷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两个孩子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在往后的生活里能够相互扶持。
但是看起来,好像事与愿违,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小吵小闹这么简单。
大的明着暗着欺负小的,小的和大的单独相处时,忍辱负重百般讨好,一旦有父母在身边,立马戏精上身,稍不顺心可能就会哭闹不停。
父母的态度,往往向着小的比较多,对大宝的“不懂事”有更多的不满和批评。这倒并非说父母一定偏心谁,在父母眼里,大的让着小的,照顾小的,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大的更倔,更对着干,小的更听话,更贴心。
孩子是很有意思的,单独一人时,可能并不很黏父母,自顾自可以玩得很好,甚至父母想要和他一起玩可能都会遭到拒绝(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
但是如果有一个和父母很亲密,那他就不能接受你们其乐融融,我独自一人,非得要插上一杠子了事。
很多二孩家庭,两个孩子年龄相差比较大,二宝出生时,大宝早就独立睡觉了,但是有了弟弟妹妹之后,大宝的独自入睡可能就会变得困难,对父母的“黏度”也会增加,还有的大孩子用奶瓶喝水,说话也会变得像小孩子的样子,十多岁的大孩子不坐椅子坐在爸爸妈妈腿上。一般他们都有弟弟妹妹。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是为将来适应社会竞争而进行的练习。
但是如果这种竞争关系导致了比较多的负面效应,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感情和关系,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应注意平衡对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一个孩子在某方面进步较快,得到更多表扬的时候,父母需要尽量挖掘另一个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点,或者对他的努力表示足够的肯定。
家长也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和每个孩子都有单独相处的时光,让孩子有“独享”父母关爱的时光。
我和小豆兜了第二圈,又碰到了这两个孩子。
这时候,又多了两个人。一个应该是爸爸,刚刚被妈妈揍的小男孩骑在爸爸脖子上,旁边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手里拿着篮球,边紧跟爸爸脚步边玩球。
妈妈抱着小女孩跟在后面。那个挨揍的小男孩还在抽抽噎噎,双手搭在爸爸头上,爸爸的手拉着他的腿,爷俩聊着天。
爸爸说,你不肯走路哦。
男孩说,没有腿
爸爸拍拍男孩的腿,问,这是什么?
男孩说,不是腿。
爸爸问,那是什么?
男孩说,不知道。。。
边上经过的大人都在笑,男孩也不好意思地笑,爸爸用力颠了颠儿子,小跑几步,男孩尖叫着笑,边上的小哥哥拍着球小跑跟上。
幸亏还有这样一个爸爸!
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慧爱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