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三读之我见

教育是门艺术。记得每一次上教学法研究课时,老师最后都是这样结尾的。我们的讨论也是这样结束的。就像朱自清写春天是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教育也时常是新的,特别是教学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从经典解析文本中走来 。走过字词句段篇章,走出分段和找主旨,走进主题阅读,海量阅读,全阅读。陶潜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许阅读的路上,当真得先有量,继而才能谈质变。我们林州当下的“四型三读”是实现课内大量阅读的尝试。

“四型三读”的构思是极好的!首先扫除阅读障碍——字词,然后完成课内教材文本阅读,然后就可以大量同类阅读,或者叫同语用点阅读。如此,学生就可以畅快享受阅读了吗?实践证明,未必。

当下的四型三读,整体预习课,字词关。大体包括三个目标,字词,精彩段落朗读,知大意。这些要在一节课完成,从完全的生字新词到熟练掌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体预习课,或许叫做整体预习交流课更准确些。整体预习,需要学生课下把一单元生字词基本掌握住,然后上课交流识字方法,掌握词语的方法。进而,师生一同精彩语段朗读,这个所谓精彩语段也往往是教师选好的。然后,第三步,概括文章大意。这个最难!一般我们老师的做法是填空引导,方法引导,或者直接代替。或者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草草收尾。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完不成的课堂设计是不合理的,是应当改进或删除掉的?那么,若整体预习课只留字词和朗读,完成是没有问题的。文章大意放到基础阅读课上?还是就此打住,不要这部分了?这就要回归课标,来寻标准。

基础阅读,是基于教材内文本的阅读。提炼语言训练点,或叫语用点,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种语用点。比如细节描写。这种语用点的提炼和学习,目标直指写作实践。所以,基础阅读课后是否可以直接上写作课,单独上写作课?个人认为,可以尝试。不管学生掌握得成熟不成熟,写写就明白了。这叫语用点针对训练吧。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语用点后,我们可以大量拓展阅读,整合阅读,自主阅读。到这里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岂不更合适?

以上是个人对四型三读课的一些看法。教无定法,但大量推广开的教法就得慎之又慎!试验,改进,补充,完善!这应该是一种教法诞生的必经之路。

希望,语文的路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型三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