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复杂共处 Living with Complexity

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

看完这本《设计心理学·与复杂共处》,和之前看的一本叫《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相映成趣,一个说我们需要复杂,一个说简约才是最好的,到底该听哪个?这本书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可以让大家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第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简单只存在用户的脑海中】为什么世界是复杂的?看看你凌乱的办公桌面吧!(这句话还挺翻译腔的)你总是能快速的在纷繁复杂的杂物中快速找到你想要的,因为背后有隐藏的秩序,而这个隐藏的秩序被你理解,所以在外人看来复杂的办公桌面于你而言十分简单。而存在于你脑中的隐藏的秩序,其本质就是【概念模型】,所谓概念模型是隐藏在人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信仰结构中的。概念模型能帮我们很好的理解一些复杂的事物,我们不需要知道发动机的构造,但是我们对于如何让汽车行驶在路面上有概念上的理解。我们经常看到身边的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他们看上去非常复杂(比如支付宝),如果就满足某个功能而言,【系统的复杂性是恒定的】,如果与人交互的部分更为简单,那么在背后的复杂性就增加了。google的搜索入口一直是LOGO+搜索框,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背后是无数的算法工程师和海量数据的支持。


与复杂共处 Living with Complexity_第1张图片
search on goole

然而过分简单是很有问题的,第一人们其实并不喜欢过分简单的事物(比如悬疑小说,但简单就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其次感觉简单和用起来简单不是一回事,苹果早些年做过只有一个按键的鼠标(现在似乎还存在),但事实上双键鼠标更加方便。


与复杂共处 Living with Complexity_第2张图片
magic mouse 2

第二句话:【善于利用社会性语义符号】语义符号可以理解为“功能可见性”或者是“可感知的功能可见性”,路牌(箭头指向告诉你该往哪儿走)、门把手的形状(有无门把手会告诉你该如何开这个门)、颜色(红色往往是警告)就是社会性语义符号,能帮助用户迅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性语义符号有时候会由于文化差异含糊不清,比如在印度摇头就是yes,但他们的确能提供有关世界运作的线索。

第三句话:【好的产品应该善于交际】,刚入门的设计师或者是产品经理,往往只会关注【正确的行为】,而实际情况中用户可能碰到意外情况,对这些情况的充分考虑体现了设计者的功底。

第四句话:【产品仅仅是服务的一部分,用户需要的是服务,因此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把全部体验当做一个整体来设计】。iPod(是它,是它,又是它)作为苹果最成功的产品之一,除了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和美观的外形设计。更重要的是苹果明白核心问题不只是产品的设计,而是要对寻找、购买、播放音乐,以及客服法律问题的整个系统进行简化。iPod和四大音乐出版商协商将音乐放在iTunes上售卖,用户可以方便的选择喜欢的音乐并且快速的导入自己的iPod,可以看到iPod仅仅是整个音乐需求体验中的一个环节。苹果不断更新产品,已然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建立紧密结合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产品】、【认识到系统的优劣只取决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为全部的体验做设计】,而华为、Vivo、三星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手机厂商,就产品做产品没有未来。服务设计非常重要,但在全世界范围都被忽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评选的设计大奖,【外观】成为了评判是否获奖的唯一要素,由于作品较多而评奖人不可能对其一一试用,部分产品虽然美观,但不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那么它应该被归类到艺术而不是设计,设计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自我意识的表达。

回到《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里面提的四个策略:删除、组织、隐藏、转移。删除使整体复杂性降低但是减少了功能,后三个策略整体复杂性不变,但是让用户觉得更简单了,将最重要的先呈现在用户眼前,而不重要的则在具体场景下再出现。其目的也是围绕着让用户觉得简单,所以看似观点对立的两本书,讲的是一回事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复杂共处 Living with Complex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