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黎明破晓前:致那些年生命中的一日邂逅

爱在黎明破晓前:致那些年生命中的一日邂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讲的是在一节欧洲火车车厢里美国青年邂逅法国女郎的故事,他们相约在维也纳下车,而十四个钟头后他们将各奔东西,永不言再。

非要用客观的镜头语言描述,电影无非是,两个年轻人行走在维也纳城的声色犬马里。但显然,电影无疑指向某种意味深长的东西。青春,岁月和散分其间的瞬间加在一起约摸等于某种轻柔感伤的粘连--那些你会铭记一生的最单纯美好的“某天”的记忆。

你无法不佩服编剧兼导演的Richard Linklater(还拍过,都市浪人Slackers和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的自信:1他能拍电影;2同时每个人都喜欢。

角色作为抽象符号

爱在黎明破晓前:致那些年生命中的一日邂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些年的电影剑走偏锋,爱去塑造一种炽热纯粹却只在梦里萦绕的情感倾向。它们引导观众进入独特的体验,一边将角色视作虚构的实体和符号,一边又为他们提供可视化的带入感。这类电影的成功在于与观众打成一片:确保每一帧的真切体验。

爱在黎明破晓前”也许从另一角度看是寡然无味的,就像没有Andre的“My Dinner With Andre”。

这里的一对儿,美国青年,Jesse(Ethan Hawke),和法国女大学生,Celine(Julie Delpy),就自身来说并不出彩。他们仅仅是在体验某种不寻常,或曰那些感觉上很不寻常的事:一日情。

他们在一列由布达佩斯前往法国的火车上相遇。在列车餐室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一气呵成。随之Julie Delphy和Ethan Hawke一起在维也纳度过了十四个钟头。

他告诉她,曾想过做一档电视节目跟拍全世界各地人们从早到晚的无聊日常。她告诉他,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害怕死亡。

随着电影展开,道出陈腔老调:生活的无趣和转瞬即逝。电影的余下片段刻画出两个年轻人全身心投入,试图把握当下的真切努力。

“爱在黎明破晓前”戏剧张力来自于两个人在信任彼岸此岸的游离。Jesse和Celine互相揣测试探对方。

有尴尬的瞬间--譬如如何自娱自乐?又或者性的躁动不时萦绕。他俩的关系从未定格在让人舒适的均势里。或进或退,希企愈加深入对方。

电影几乎都通过Celine and Jesse的视角来展示维也纳的魅力--浑然一体内摄其中的独属浪漫情调。隐含的暗示被这对年轻人所默认,一定程度上也延续到观众心里,清纯和美的底色。

友善的陌生人登场了--一位预言家,一对演员雀跃捣鼓为商家招徕生意--只是在此时此刻的魔法之地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染上了不真实的色彩。

影片再造了某种持存于深化了的渴盼和敏感状态里的类似物。不论它是Seurat所绘的转瞬画卷,老旧墓地的诸多墓碑或是傍晚时分维也纳教堂的静寂,一切的一切通过角色感知时间流逝的意识中--不久便过渡到观众--慢慢地,缓缓地渗透。

Hawke和Delpy是优秀的。一个接一个的场景里,摄影机不断捕捉他们,更多时镜头干脆保持静止,而演员们以一种十分自然的方式道出一页页的剧本台词,组织对话。顺畅的让你忍不住猜测这两人是不是在即兴表演。二人全程在机器的反复监察校对里演绎出的顺其自然让人赞叹不已。

不是每一个人看了电影眼角都会有东西可拭。有人说,“谁会在意这类故事?”不管怎样对那些能get到点的观众会觉得情难平复,尤其在电影末尾,当罗曼蒂克Jesse和略显理智的伤感Celine决定这将是他们仅有的独一无二的一晚时,不应让这一晚无谓破坏在微乎其微的联系可能和遥遥无期的承诺里。

时光渐乎停驻

爱在黎明破晓前:致那些年生命中的一日邂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至此,影片透出无法拒绝的气场。你几乎能感到那种压抑的气氛,白日渐入黄昏,不久又将再次迎来黎明曙光。

有几个时间停驻的画面--比如,他们坐在桥头凝目注视着这个城市的场景。还有几个他们回望相处片段的镜头。

“爱在黎明破晓前”并非留名影史的那类大片,但它已经相当不错了--也可称它是睿智的。

当Linklater(和Kim Krizan共同创作剧本)在晨光熹微中返回去拍摄Jesse和Celine曾出场的所有地方,你便可以想见这是多么克制的一个家伙。这是纯粹的摄影,一种乐与痛杂糅的少见片段

如果像他的演员们,Linklater想要超越时间,他也许在电影里做到了。“爱在黎明破晓前”如此简洁、大方和优秀,愿它在电影界长盛不衰。

笔者翻译的这篇影评是Mick LaSalle发表在sfgate上的。另本译文仅供个人研习、欣赏语言之用,谢绝任何转载及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译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平台在接获有关著作权人的通知后,删除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在黎明破晓前:致那些年生命中的一日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