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社团举办了一个少儿绘画比赛。“得奖作品”发出来后,我们老师在群里传阅了一下链接,有个老师一看就大叫了一句“辣眼睛”——我好奇地凑过去瞟了一眼,真的“辣眼睛”。
孩子确实有天真童趣,但是多了太多成年人的刻板和成人化的“儿童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点都:
不!美!啊!!
从事美学工作多年的人,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就是看到不美的东西,会浑身不舒服,避之唯恐不及。
有人听到我这样说,可能会反驳:
立羽老师,几岁的孩子,哪懂得什么是美啊?几岁孩子画画,能画出来“东西”来不就行了?
而我想说的是,孩子学画画,画得像不像一点不重要,而看到、接触到、表现出来的东西美不美,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70、80后的父母们,大部分人小时候接受的是几乎没有艺术课堂的教育。如今父母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对人生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开始会送孩子到各种美术机构去学习。但是因为市面上的美术机构良莠不齐,近九成仍然在沿用老旧的“模板化”教学,已经开始广为诟病。
更大的问题是,大部分美术教育机构,教出来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
缺乏审美。
这种审美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社会整体缺乏艺术氛围,大众对何为“美”、缺乏概念也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和我国早期教育中过度推广简笔画教学,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奇怪比赛形成的“话语权”有关。
老外经常说,看你们中国人画画,有千人一面的感觉。看市面上大部分的儿童画,我也感觉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绘画比赛中,孩子们的“获奖作品”就被定义成了一个固定的“套路”。
这些作品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90%是用水彩笔、油画棒完成。大部分是先用黑色笔勾线再涂色。
2、画面规整,线条流畅、造型“完整”。基本是以满构图的形式出现。
3、100%的画面颜色鲜艳。画面鲜艳而没有色彩、没有色调,大红大绿大黄出现的频率很高。
为了保护隐私,我们没有放这些作品,而是在网上找了一些类似的图片。它们大概长这个样子:
这种绘画里,除了很多成人的影子和思维之外,就是画面上的那种“想象力”也非常刻板,画祖国就画鲜花、红旗,画环保就画地球、绿叶。
这种画面,其实就是升级版的“简笔画”。
因为物质的驱使,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很多简笔画书籍。这些简笔画书籍一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出版社出版,把一些造型简化为圆形、三角形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造型连动漫造型都称不上,只能称得上是一种恶俗的图案。
我们的简笔画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框定一个简单的方式,把一些固定的形态传授给儿童,孩子们很快就能依样画葫芦……长此以往,孩子记住的只是一种符号化的概念,而没有创造力,没有审美。这都是与艺术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
除了这种简笔画教学,还有另外一种更加荼毒孩子创造力的“涂色本”。不仅给出套路,还帮孩子把套路都画好了,只要涂色就行。比简笔画教学更加强威力,从低幼龄就开始残害孩子们。
涂色本设定了一个黑线条的图像,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去观察、发挥想象,只需要机械地涂颜色就可以了。爸爸妈妈在使用这些涂色书和小朋友交流的时候,大概也只会讨论涂颜色认不认真、颜色涂得对不对这样的话。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就是涂颜色均匀、不出界、颜色鲜艳就是“好的作品”。
这种非常省力,却可以获得表扬的方式,也是很多孩子喜欢涂色书的原因。
康定斯基的《论形式的问题》中说道:“每个年轻的天才都有一所美术学院,这话不是戏言而是残酷的真实。这学校是抹杀孩子们创作能力的最可靠的地方。”
在国外,孩子们学习绘画都是直接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原作,去音乐厅、歌剧院看最经典的东西,在这种全社会高度集中的审美范例下,孩子们创作的艺术品鲜活而富有个性,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追求独特视角表达的孩子,都会获得众人的赞誉。
反观之,很多中国的家长不太懂艺术规律,他们心中对艺术的理解是画得像才是能力,才是绘画的“基本功”。
他们看不懂,也看不惯孩子们的涂鸦作品。认为那是孩子的乱涂乱画,家长眼中的艺术品就是写实艺术,殊不知那已是别人抛弃了几百年的东西。其他艺术看不懂,就不是好的艺术品。所以在绘画机构的选择上,也随大流选择这种“速成”式的机构。
在这种盲目追风的影响下,这些概念化的图形,如今不仅通过书籍,通过学校、美术培训机构,在儿童第一次接受的时候便深深植入他的心灵。这种简单的模式无法激起孩子任何的美感及心理感受。在孩子全面地接受了这种简笔画教学之后,他的绘画能力以及思想就基本上停止了。
没有从心灵由衷产生的动机都是无法持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绘画感兴趣到不再感兴趣,到彻底切断与艺术的联系,这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可能是巨大的:一个人艺术品位的升华可能变为不可能。
在混乱的教育乱像中,谨请各位擦亮眼睛。
放宽心态,不追风、不盲目,理性地接受孩子本原的状态,在尊重孩子真实表达上,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寻求审美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教育流水线的牺牲品。
我们希望,好的父母,好的老师是一个带路人,带领孩子们去寻找水的源头,带领孩子们去叩响创造力的大门。
然后,孩子们推开门,轻轻说一声:
“嘿,艺术,我来了。”
“恩,我一直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