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字子瞻,又自仲和,因居于东坡之上,
又号东坡居士。
嘉佑二年,因欧阳修的错判,苏轼只得进士及第。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苏洵离世,苏轼守孝三年。
还朝之后,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而其后所发生的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同时也很坚持己见。
朝堂之上,他既不谄媚于新党,也不附和于旧党。
久而久之,无论是新党又或是旧党,都视他为眼中刺,肉中钉。
02
苏轼曾遭遇多次贬黜。又因乌台诗案,差点被宋太祖赵匡胤所斩杀。
被贬黄州之时,苏轼因未曾施展个人抱负,而情绪低沉落。
他多次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下游览,为抒发心中的郁郁之情,创作了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词写尽了东汉末年,英雄辈出的繁盛景象。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才高八斗的周公瑾。
一时,风流无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现年已经四十七岁的苏轼,轮番被贬,心中的苦闷,忧愁无法诉说。
只能慨叹,人生如梦般变幻莫测,捉摸不定。
03
元丰八年,司马光重新被启用。
而苏轼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无法视而不见,多次谏议未果之后,自请外调。
元祐四年,苏轼在杭州任龙图阁学士。
在其任职的第二年,他率领众人疏浚西湖。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以其个人品格征服禁卫军,改变了水量增长期,湖水泛滥的景象。
筑成了现今闻名于世的苏堤,而最深处所建造的三座宝塔,则变成了如诗如画的三潭印月。
苏轼在任职杭州的期间,一共筑过三条长堤。
用皇帝赏赐的钱财疏浚西湖,改变了每年洪涝灾害的境况。
他从来都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如今,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在他管辖下的百姓都能过得好一点儿。
他所拥有的赤子之心,得到了百姓们衷心的感谢。
04
得知他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的消息之时,岭南的百姓们夹道欢迎。
此时,已年过六旬的苏轼,对人生的起伏不定也已能从容应对,所以,他对这次被贬并没有感到不忿。
反而,皇帝和旧党的大臣们对他能在那样一个穷乡僻壤之地过得洒脱自得的事情感到惊讶,进而,引起他们的嫉妒和不快。
所以,即便他已经年迈,却不得不又一次接受远调海南的任命。
听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惩罚。
可是,苏轼并没有对眼前的现状感到不安,彷徨。
办学堂,介学风,他将自己所懂得的知识逐字逐句传授给那些因贫穷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们。
慢慢地,很多人都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只为听苏轼教学。
05
虽然苏轼地处穷山恶水,但他一直都勤耕不辍,每日都坚持背《汉书》。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他的诗词清新豪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他还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即便如此,拥有那么多名号的苏轼并没有怡然自得,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背《汉书》,练书法,品人生。
也许通过看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体味到。
人生就像一艘漂泊在海面的船,随着海浪的起起伏伏,时时都要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
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盏灯,可以指引给我们方向,给予我们温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即便地处穷山恶水,苏轼都能从容面对。
而骄傲自负的李白则对名利是如粪土,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们都是坚持自己内心的人。
李白是发自骨子里的闲散飘然,而苏轼则是历经世事之后,沉淀于心的悠然自得。
看似不同,实则很相像,他们都拥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玲珑,剔透,不染尘埃。
所以,无论世事多烦扰,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心中充满光亮,如此,才能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