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乐台凭吊

显乐台凭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显乐台,俗名东殿庙,南按(注:应为岸字)胡公渼水绕台而下,北经玉蝉投入渼陂,历史悠久……”

这是冬至节前夕,我扶贫归来,途经鄠邑区丈八寺北堡村时,为村东的东殿庙远景所吸引,趋近拜谒而见到其功德碑上的记载。

显乐台凭吊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显乐台凭吊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按照东殿庙里的碑石记载,结合丈八寺的地貌特征和文史资料,似乎约略可以感觉到:一是自周代以来,沿着古涝河西岸的丈八寺先民们,都是按照“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格局择地而居的,同时选择面南阳宅东为上且倚涝水,西侧高土台为下而作墓地的布局,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二是东殿庙的来历,其实是和丈八寺南堡的庙宇相对而言的,兹因为涝河古道刚好在丈八寺村处拐了一个弯,向东而去,于是才有了上下两个都是依河岸而建的两处庙宇,也许时人免于混淆,便按照东西方位,将东边的庙宇称为东殿庙罢了。三是东殿庙之所以又被称为“显乐台”的缘由,主要还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所构成,这在“东殿庙重修碑记”上有述说,不再复述。四是古老的国槐树,似乎默默地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的故事,然而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是一层厚厚的枯叶。五是曾经的汉塚已经无法考证出其具体位置,安葬的又是哪位显贵,真是印证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名言。

显乐台凭吊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显乐台凭吊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仔细读罢碑文,那曾经的胡公泉、渼水泉泛着粼光而悠悠北去,和风下柳枝袅娜垂條,秋稻送香的宜人风物景致,岂不让此间彰显出和乐舒爽的氛围么?

按照古人的描述,我站在庙前土台处,依次远望终南山下的涝河古道“斑痕”、鄠邑区田园的景物,似乎去追寻古时先贤们的感受,来一次冬日暖阳下的尽情体验。然而,现实让我失望了,古先贤所享受的美景早已是荡然无存,于是我不免伤感,慨叹起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来。

带着内心的不快,我离开了显乐台,虽没有体味到此间的乐趣,但感觉正在治理的渼陂水系,还是给了我一点冀望。


显乐台凭吊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附:东殿庙重修碑记

夫东殿庙者,兴而废废而兴。位于户县西南十华里丈八寺北堡东郊古涝河西岸,原三面渼水一面临陆,地势高拔,皂柏参天,总规模五亩许,有庙宇九座共廿五间余,座北向南,有南门、西侧门,东、西两院,中央一石砌台,长十丈、宽五丈余、高一丈,下筑石梯,上修普济殿、献殿、卷棚转檐等,五脊六兽,雕檐画壁,升门云牙,五彩缤纷。上有菩萨爷,下有药王洞,左有城隍庙,右有土地堂;东院文三司和娘娘对峙,西院武三司和堂房并联,王灵官镇守南山门。建筑宏伟,南瞻终南、北赖汉塚、东眺柳稻、西览村烟,游人夸口赞赏不绝,不愧有小五台之称。据附近出土文物汉塚、皂荚树等方面考证:大约始建于东汉,清代回汉内战被焚。光绪辛卯即公元一八九一年重修。十年浩劫前夕一九六四年又毁。整整廿春秋善信消迹杂草茂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显乐台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