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与救赎——《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是作为心理学的热销书籍为心理图书室选购的,然而读了两遍之后,感觉比起这本书得到的赞誉,似乎书的内容本身有点浅薄。爱,恐惧,愧疚,赎罪……这些文学与生活中的重要主题都有体现,但流于表面,没有触碰心灵的感受。反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阿富汗的描写。独特的穆斯林风俗与塔利班的凶残统治,是在其他作品中少见的。也许正是因为特定的时代特色,让那些情绪、感觉变得与众不同吧。

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与拉辛汗说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似乎是应该最让人心动的两句话。而让我感兴趣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救赎,这是贯穿了小说始终的主题。然而我觉得,获得救赎的并不仅仅是曾经对儿时伙伴袖手旁观的罪责感,而是对自我的认可。当一个小男孩,从小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东西只有冷漠、责备、不认可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就会将这些负面的评价内化到心里,如同自缚的蚕茧,将内在的小孩层层包裹起来。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父亲的期待,他找了很多原因来解释这种心态,比如难产而去世的母亲,比如不擅长运动,比如对哈桑的袖手旁观,这些都让这个小男孩一次一次地确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胆小、怯懦,这个标签如果不是后面的救赎,恐怕终其一生都会牢固地贴在他的心里。所以,当他知晓了父亲的罪行,在痛苦中,他其实选择了宽恕与救赎,宽恕的也不仅仅是父亲的罪行与欺骗的行径,也包括那些负面的评价,与曾经的被忽视。

宽恕之后,才得救赎。

或者说,宽恕,就是在救赎的过程中,逐渐萌生的。

不能不提到父亲,他对儿子的忽视也好,不公正的评价也罢,甚至是不掩饰的厌恶感,其实都是一种心理防御,这种防御机制叫做投射——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犯下的过错,通过行为或者态度,使他人受到激发而产生一些他不喜欢在他自己身上出现的情感体验。这样,他就可以表达他的厌恶,甚至憎恨。他厌恶与憎恨的对象,当然不是那个无辜的小男孩,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

当然,父亲的心理防御机制启动的不只投射这一种,还包括他的善行,他的正义,他的勇敢,这些东西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升华。升华给父亲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与终身的朋友。然而投射,带给儿子的是痛苦,以及为了不那么痛苦而做出的一系列挣扎,包括那件让他痛苦终身的事。

投射与升华,在父亲的身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也像阴阳,相互转换,无始无终。

小男孩成长之后,必定要踏上与父亲相同的道路。他选择了一个同样有着不名誉的女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当然,这就是爱情。然而爱情也不是无端产生的。他最终踏上了需要勇气、正义的救赎路程。这无疑是他内心对父亲的渴求,尽管父亲已经去世。仿佛内心深处在呐喊:父亲,你看,我也可以做到。

作儿子的接受了自己的胆小、怯懦,却又选择了勇敢地面对,面对凶残的塔利班,面对自己的心中不名誉的念头,面对侄子的冷漠。当他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才终于破茧成蝶,那个高高飞起的风筝,正是破茧而出的自我。

从父亲,到儿子,这是一个轮回。

救赎是终止轮回的路。

我想这本书的热销,也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人的内心中,都有那么需要救赎的一部分,从小男孩的身上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也是投射。

我们要面对的只有自己。

愿你们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

————————————————

【书摘】

为你,千千万万遍。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文字是扇秘密的门,钥匙在我手里。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地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往事一直如此,总是会回来。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孩子们就是这样对付恐惧:他们睡觉。

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是否宽恕就这样萌生?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

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射与救赎——《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