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高手-罗辑思维》听后感

一个将近一个小时的音频,很早就保存下来,迟迟没有去听。为的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一口气听完,而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会对听的效果打个折扣。

曾经网上有篇文章,也在说明这个道理。要想成为高手,就四个字“刻意练习”。

当初感触不深,一方面文中没有像老罗这样细致论述,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像现在这样写听后感读后感,让它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关联。

首先,练习。

应该当成一个工程问题,把它先做“拆分”,然后一个个的“针对性重复练习”,让它在大脑里形成“沟回”。

学习一门新语言,你也必须把它拆分,比如先学习语法,再学习一个实战项目,在学习架构知识。

然后,刻意。

也就是刻意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比如自己英语口语不好,很害怕开会时去用,那你就必须去做,做你不会做的事。

学习从来就没有舒服的事,大脑分为三个区:舒适区 >学习区(脱离舒适区)> 恐慌区。所以你要在学习区,那就不会有舒适。

另外,重复一件事,直到你擅长,就形成下意识无状态,自然做同样的事,不用经过思考。然而这也说明,此时你是一个失控状态,因为大脑影响不了。因此不要形成下意识,要时刻有意识。

老虎挥杆前会克服专业运动员自然挥杆动作,会马上停下。小扎每年给自己一个目标,确保自己在进步,无时给自己挑战,不在舒适区。

哪里薄弱,就做哪里。

另外,即时反馈

师徒制的复兴。一名有名篮球教练,每天百分七十花在给予球员每个动作具体反馈。

每天记录自己的成长,形成自我激励的机制。

最后,主动与知识互动

互联网让信息大爆炸,而多少对我们自己有价值,需要我们来过滤。面对新事物,不能简单知道,然后存入,吃成胖子。而是让它和大脑现有的结构形成关联,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存入大脑,成为自己一部分。

自己对各国政治环境有些了解,已经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当获取平时一些碎片化知识后,都会放入这个框架,然后看它长到哪里。如果有人要我说下对这个实事的看法,我可以从根源到结果说一堆给他听。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的编程知识框架还差远,或者说没有这个框架。因为自己只有一门比较精通,要想成为高手大师,还有无数知识需要加入,让它形成一张网,一个框架。

美剧学英语,一来在舒适区,二来没有和知识互动,因此不是学习的好方法。

两种对待比如互联网这种新工具的态度: 工具让自己更舒适,享受它,还是在工具基础上更进一步,去探索其他可能。

所以你会发现越有能力越不舒适越努力,当你觉得舒适,你就要警惕反省。

后话,关于认知

和智商不同,是正态分布。认知不同,只有极其少数,把绝大多数人留在身后。而提高认知,在于不断学习实践。希望自己能不断提高认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极富挑战。

当然舒适与不舒适在于自己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成为一个高手-罗辑思维》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