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相思,几多清愁

一缕相思,几多清愁_第1张图片

时光的深处,你是否也会因为相思染上一抹清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纳兰性德)

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城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字容若,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作品简释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课程解读

最早知道纳兰性德是因为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后来也读过他几首凄美词作,但终未深入去了解他。之所以选了这首《长相思》,一方面想开阔视界,使自己的古典诗词阅读不局限于唐诗宋词,另一方面这首词以白描手法,自然清丽的语言,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也真切地打动了我。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小令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早春。当时27岁的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伴随康熙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词作表现的是军旅途中思乡的之情。词的上阕写山水行程 ,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一路上的景色。自然清新的语言,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读到此处头脑中似乎展现出千军万马一路东进的壮阔场面。诗人随着队伍跨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身向榆关那畔行”,要去的地方在山海关以外,词人“身”向榆关, “心”却向着故乡,一路上频频回首,回望故乡。作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在别人眼中纳兰性德的仕途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他对这显耀职位似乎没有多大兴趣,心底里念念不忘的是故乡。

“夜深千帐灯” ,这一句用白描手法来写壮景,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夜晚时分,队伍在旷野里宿营。深青的天幕下,一座座营房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恍若天上璀璨的繁星,的确是非常壮观。但夜深了,依然闪烁的营火,含蓄地流露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正如严迪昌《清词史》云:“‘夜深千帐灯’是壮美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比,写尽了个人厌于扈从的情愫。”这一句也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 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叠用两个“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扈从生活的厌恶。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三月的塞外奇寒天气,引发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离家在外的游子读到此处时,定是感同身受,对故乡心驰神往。而那些享受家的温暖、与亲人幸福相伴的人读到此处,也会勾起曾经离别故乡的记忆。

因着这一首《长相思》,我开始更多的涉猎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感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纳兰性德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果然是名符其实。在那些或凄美或朴素的文字里沉醉,为其中流露的真情而感动。就这样痴迷其中,任时光悄然而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缕相思,几多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