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个人的避难所

毛姆说道: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作者写一本书时,脑中数百亿神经细胞建立复杂奇妙的神经路线,并以字符串表达出来,并使读者脑海中建立相似的线路,通过这种生物学方面的理解,我们与古人相通了,这宛如一个奇迹,由此我们可以同样感受到那“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悠然自得;可以感受到“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的相思惆怅;也可感受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气势夺虹。我们见了美景也不只会干巴巴地说一句真美,而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一个人的著作是这个人的思想精华,而这个人的思想精华却可以用一天的饭钱买到,这是天底下最划算的买卖。叔本华说道: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的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读上哪怕是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感觉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感觉就犹如畅饮了山涧岩泉。

小时候,读课外书的目的很单纯,只为乐趣,但现在,很多成人世界似乎失去了这种乐趣,在书店,成功学、鸡汤学永远是畅销书籍,在各种自媒体上诸如《三分钟读完XXX》、《十天精通XXX》往往最受追捧。我们身处这个“新时代”,不想独处,不会读书,不会思考,懒得思考,这种无思之境适用于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陷入疯狂的消费主义,技术文明为我们做了一切,就连读书,也有专门的团队为我们梳理总结。长此以往,我们不再思考,古不再可以明得失,我们在昏暗中徘徊。各种短视频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这反映了我们的焦躁,我们的急功近利,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经典。当今世界,真正的快乐被拙劣的快感所取代,一些所谓的新文化吹嘘道能释放我们的压力与欲望,为我们带来自由,是新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就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快感使我们丧失其中,它剥夺了我们作为人去思考的能力,我们只能看着娱乐短视频傻笑,它剥夺了我们的自由,使我们丧失了体验更广阔体验的可能性。在刷短视频或是笑话时,我们被诱导性设计让我们停留在某种“渴望”阶段,很多类似APP通过自动加载下一项,使我们无法停止浏览,永无止境,这就像一个黑洞,使我们深陷其中。

在奥美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中写到:“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至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辨,有时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式。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

我们愈是吸收快餐文化(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文化的话),我们愈是贫瘠;我们愈是以此来逃避孤独时,我们仿佛愈是孤独。有一段时间,一款日本手游刷爆朋友圈,人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一只虚拟的旅行青蛙,只因为无聊。我们把我们的兴趣、生活隐私交给了科技巨头,但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王小波在《万寿寺》结尾的写道:“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

蒙田认为,治愈孤独有三种方法:去恋爱、去交友和去阅读。但他指出,性爱的欢愉转瞬即逝,友情会随着一方的死亡戛然而止,只有文学能作为治疗手段伴随终身。自有人类以来,故事便一直存在,起初是一连串不协调的音符,后来变成了书里的一连串字符。阅读告诉我们何而为人,让我们了解过去,洞察未来,作者的娓娓道来驱赶了我们内心不安的独白,让我们能够从生活中的琐碎抽离,带领我们进入故事的世界。有人认为这是在逃避自我,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好的故事使我们更深入了解自我,引领我们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早在“对话治疗”之前就有了“阅读治疗”。他写道,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一位诗人,情绪这门语言难以掌握,于是有了作家,他们时刻提醒我们情绪的普遍与永恒,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陷入悲伤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情节和一个井然有序的虚拟世界,书本会提醒她,即使现在的日子苦不堪言,这也只是人生一章节罢了;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年轻人或是即将步入退休的人需要阅读来探索和反映生命的稍纵即逝。

曹文轩说道: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我在这里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一个人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