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双非”大学生的自白

最近的消息满满的都是励志。彬哥放弃本校的保研资格考研浙大,刚刚得知被拟录取的消息。他吐槽说复试那天他紧张的双手发抖,因为除了他之外其他14人都是来自985高校的学生,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双非”的学生会成为幸运的八分之一。我说彬哥你很优秀的,至少现在你可以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新的征途了。不仅如此,今年我们学院的一个妹子差两名拿到保研,于是毅然踏上了考研路,笔试成绩第二,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火爆朋友圈的文章《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掀起“平庸的大多数”就是失败者的大讨论。不过我觉得这种讨论与我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尽管我是一名“双非”学校的大学生,但是我对未来并不感到迷茫。我觉得没有所谓的平庸,如果有,那也是一个你不愿辛苦付出的借口罢了。

我就读于某人口大省最好的高中,读的文科,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我高考成绩不理想的事实,只能说是不理想,也不算发挥失常,于是老妈带着惆怅的心情,几乎翻烂了一本“高考填报指南”帮我选择了我现在就读的大学。我还记得她帮我填报志愿时紧皱的眉头,“闺女,你这个分数啊,真是尴尬,过一本嘛也20多分,985学校那是没戏,稍微偏远点的211还是有希望的,可是妈妈心疼你啊,又舍不得你去。省内的大学你又不想待,这该给你选什么学校好啊!好在呀你倒是不至于没学上!”其实我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没什么感觉,大概因为之前没有期待太高,但是看着老妈愁眉苦脸又得安慰我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妈,我不是还想读研究生嘛!你担心什么呀!不管去哪里读大学,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很轻松的对她说。当时我对“标签”一说并没有什么概念,唯一知道的就是只要肯努力,在任何领域都会有所成就。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感到奇怪,为何自己有时会充满着一股“谜之自信”。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跟我讲她妈妈一定要让她考班级前十名,如果达不到就不给她买零食,搞得她每天闷闷不乐。而我却喜欢向老妈保证:“妈,我这次要是考不到班级前三你就别给我买那件裙子了,可以吧?”结果老妈总是“不近人情”的回复我:“努力就行了呗,考不到妈妈也会给你买那件裙子的。”她就是这样,似乎不太在乎我的成绩,但是每次又欢欣鼓舞的去开家长会,回家夸我一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认为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其他任何人而学的。因为不管我学习好坏,爸爸妈妈都会一样疼爱我,唯一不同的是,学习让我拥有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大概我对知识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拜感。或许,知识就是我的底气之源。

初中大概是我成绩的“巅峰”时期,几乎每门课在大考期间都拿过满分,考试作文也被当做范文传阅。有次我去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正笑着跟对桌老师讲我的英语拿到了全年级唯一的满分。因为我们初中是根据前一学期的成绩排考场,所以有一次我拿到考场安排,发现自己居然在第一考场7号座位!没错,是居然,我虽然料想到自己上一学期成绩不错,但是万万没想到是年级第七(年级总共800多人)。当时我给自己的底线是保持在年级前三十就可以了,这样考入理想的高中才会比较稳妥。现在想想,那时的学习虽然辛苦,但是总是充满着快乐。这种快乐源于自己制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看到别的同学报课外辅导班,我也嚷着要报,老妈还很疑惑的问我:“最近感觉学习有些吃力?”我说:“唉,我是害怕被别人赶上。”我的压力似乎都源于自己,正如前文所说,我有自己每个阶段的小目标,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更知道我要什么。

后来上了高中我才发现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些老师刚读完题就一下子说出答案的同学,那些全国生物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金牌、银牌、铜牌的同学,那些新概念作文比赛全国一等奖的同学,那些上课打瞌睡,考试还能几乎满分的同学......我有时候甚至怀疑我的智商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听着同一堂课,可是差别却那么大。我开始变得很普通,我甚至连年级前一百名也达不到了。进入高中的种种心理落差极大让我濒临崩溃,我开始变得沉默,也不太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我承认我感到自卑,因为周围的同学实在是太优秀了,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像警报一样压迫着我的神经。我明白,就算我不吃不喝,用所有的时间学习也不一定能赶上他们。最后我决定释怀了,不再跟他们比较了,踏踏实实接受当前的自己,一个不是太聪明但也不至于太笨的自己,仍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而现在只要努力就好。

高考结束后,我们班的同学大多去了985和211,而我去了一所“双非”学校。但是那又如何,人生的路还长着呢,成绩也不是判定成功的唯一标准。上了大学我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多彩,我可以跟小伙伴去参加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我可以玩摄影,我可以写论文投稿,还可以跟着导师去实地调研写调查报告,我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了。当然,我承认学习仍然占据了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学习基于兴趣,也基于自我充实和满足。每当我去参加各种学术比赛,都会遇到一些长相标致、身材纤细的女生,我看着她们在舞台上整洁大气,答辩自如,我心中暗自赞叹。所以当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句话:长得漂亮是运气,活得漂亮才是实力。我曾熬夜到凌晨三点,为了完成spss数据分析,这份报告让我得到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批示;我曾一周七天都在上课,为了拿到财务管理辅修专业证书;我曾......我从来没有把“双非”当作我生命中的标签,就像虽然我承认自己不如很多人聪慧,但是我从来不会放弃,而是尽最大的努力,不停的前行。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985,211,“双非”,都是被“标签化”的结果。我不知道那些985,211学子是如何承受这一切的,或许跟我们相反,他们总是被寄予厚望,而我们却总是被看轻。对于我们,因为被打上了非“985”“211”的标签,我们在跟别人同台竞争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了战斗的勇气,甚至连去尝试的想法也提前放弃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被钉在身上的“标签”也并非一无是处。我身边也有很多同学考研进入了国内名牌高校,他们用实力证明这种“标签分类”没有依据;还有一些同学申请到了国外名校的offer,那是他们只要醒着就背着枯燥无聊的单词,连续熬夜刷题换来的;还有很多同学已经在国企实习,他们发现周围不乏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但是业绩却不如自己。所以当前,我们到底在自卑什么,又在彷徨什么?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其实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分别。应该有更多的人努力去撕掉自己的标签。

最后我想说,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你是985,211学子或者二者皆不是,都不应该让自己的选择“被定义”。我是985,211的学生我就要成功?不有所为就是平庸?亦或是读不了名牌大学就是失败?将来便会一事无成?所有这种认识都是荒唐可笑的。其实不管父母也好,社会也好,对孩子的期望都不要太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

(备注:“双非”高校即为非“985”和“211”高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双非”大学生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