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读书带给我的人生思考

依稀记得应该是2013年初,早就疯狂看过了很多文学书籍之后,我渐渐看到了一本对我印象深远的书,名为《约翰克里斯多夫》,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写的,而且还得过诺贝尔奖。我不知道是否记忆有误,但这本书的确像是我内心思想的一个转折点,让我开始逐渐从文学转向艺术。就像是现如今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一年多以来,飘忽的思绪、不定的追求、盲目的探索,不断的失败逐渐挫伤了自己的锐气,也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变得忧愁而又感伤,甚至是自卑而又颓废彷徨。之前对艺术的执著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世俗的生活也导致了自己已经长久的远离了曾经不顾一切潜心追求的艺术道路。压抑了远离尘嚣的幻想,褪去了内心崇高的准则,我逐渐试着把自己早已受尽折磨的灵魂与身躯暴露在原本极度讨厌的世俗生活之下,重新走回到以往费尽力气才艰难爬出的洞穴。

曾经也不止一次的期盼自己是个孤儿,不必受普遍世俗民众的压制与束缚,只是一心一意的按照自己纯粹的本心去走完这个自己早已认为本无意义的人生之路。或许我也该好好静下心来,写一部自责的罪己书,历数一下这么多年以来自己辜负的真情和一次次无情斩断的交集,还有一遍又一遍的对俗世情感的抛弃与忘却。

有时候不禁在想,或许真就是像《小窗幽记》中所说的那样:情最难久,故多情之人必至寡情。仿佛从很久很久以前,自己就不再那么相信所谓的亲情、爱情甚至于友情,而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是在大学一个室友的枕边书中。我不记得当初那位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买的这本书,但当时对于我的震撼却是始终让我铭记于心的。看惯了感情的大起大落,明白了人心的善变,以及俗世生活的今非昔比,我的内心渐渐不再轻易的泛起波澜,习惯了宠辱不惊、淡看秋月春风。对普通事物及情感近乎麻木的态度,让我在一般人的眼中有了孤僻冷漠、不合群的模样。当此之时,我对这句话的后半句“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并未有过多的感悟,尽管那时候的我已经比一般人任性太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多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完整的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走着走着,才发现,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也不论世事怎么沧海桑田,我依旧还是那个我,好像永远都是别人眼中那个长不大的我。曾记得初中那位语文老师慈祥的摸着我的头亲切地称呼我为“小萝卜头”,上高中之后因为个子矮小而且娃娃脸被门卫挡在门口不肯相信我是一个高中生,还有大学期间被周边的人以小孩子来看待,以及到现在毕业多年却依旧被陌生的同事当做是刚毕业。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从未曾改变。不管时代如何更迭,环境怎么变换,自己内心的某些特性却始终如一。

还记得离开工作多年的一线城市之时,该扔的基本上什么都没留下,唯独几年下来买的书却一本都不舍得丢下,光快递费花了将近上千块钱不说,连快递公司的人都在反复说着工作十几年第一次见像我这样运书的人。直到现在,我依旧还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这么多年在物质上有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但是每一次的阅读都或多或少的浸染着我的心灵,以及不同程度的思想上的升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年读书带给我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