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

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群聊☞关于“语文” “海德格尔”  “语文的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节选《林中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


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百度介绍:

记住王鲁湘先生的感叹吧。梵高在这些劳人的鞋子中,寄予了一种巨大的人道情怀,一种悲悯,这是梵高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发自App

但,海德格尔不是要说这个。物☞作为感性的物☞作为作品反映了真实的物☞作为艺术的物☞他的艺术哲学的主张。从艺术品☞一双鞋中☞看到的是一个世界☞他的现象学。

这双鞋就是对真理的遮蔽,它越真实越形象,人们的注意力越被他锁死。从这个意义上看,“老老实实”读文本,是有问题的。

课文能按照海德格尔这个提示去做吗?总体地看,是不是课堂上,在让学生只看这双鞋?哪怕是鉴赏,是否也还是对着“鞋”去做的?是不是每篇文章,都有透过“鞋”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获得的那个真理,不是作者本人或是作品所“要”说出的。不是作品明确地要说出的。从它要表现之外的寻出“本真”的东西。从它要表现之外的寻出“本真”的东西。作者总是通过他的作品要表现什么,赋予作品以意义,但是,在解读这个作品时,要从他要表现的东西的更“后面”的后面,看出一个世界。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美学,传统美学领域,把它看做是一个独立东西,各种物被它赋予意义。海德格尔不这么看,而且,传统美学因他而死。传统美学走到他那里就止步了。就他主张看,脱离作品谈美学是错误的。


图片发自App

艺术的本质是这种循环,互证中互相构造。传统美学纠结的就是美这东西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它能以任意的方式表现,正因为是自由的,所以总是抓不住,越是抓不住,但是,它又现实地叫人感性地看到它确实在显现,就越要渴望抓住。这就指向了人的一种天性☞思考的欲望。总想把世界纳入自己的理性的理解范围之内,但是又抓不住这种“规律”,所以,各种流派的美学就出现了。

艺术与艺术品间的循环互证,保持这种力量,就是“思之力量”,黑格尔的痕迹。海德格尔很多很多东西,都是黑格尔“化”来的,即便他后半生批判黑格尔。他后半生就一件事,批判黑格尔。

面对“阻碍”,西方哲学,从不绕开。在东方会绕,因为不绕开,才出现超越。例如休谟,西方哲学家当时都被他的“太阳晒,石头热”击倒了,康德直面这个课题,超越了休谟。持怀疑论的人,自己真往墙上撞的,看看自己能不能体会死的感受。


图片发自App

以此类推,非要追问“语文是什么”,那么,答案是☞语文是语文课。没有语文课,语文不存在。只有在课上,语文才会是它的样子。

所以,海德格尔说,传统对存在的问法☞“什么是存在”是有问题的,要问“存在的意义”。语文是什么,也要从这个角度考虑,考虑它“是”语文的意义在哪。你把一本语文课本单独拿出来,它什么也不是。

要在语文课上,它才有了区别于“是”的那个意义。语文学科,是通过语文课才会实现它的现实的意义,它才会“是”起来。

语文的意义,在具体的授课中,在这种行为中,它才存在着。极端些说,一打下课铃,它就什么也不是了。

其他学科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方法。语文没有。语文一讲独特的领域和方法,只能接住其他学科的领域和方法才会显现。例如,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课文,用的是文学。但是,语文≠文学。我们学一篇介绍天体的文章,用的是天体科学的领域的和方法去介绍,但是语文≠天体科学。

语言,文学,文字,文章,它们都有自己的领域和方法,并能成为自己领域的“学”。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语文,把他们借过来,但,谈不上是建立起一个语文的“有机体”。之所以我们感觉语文是那么不言自明,是过度倚仗了人的先天的语言能力的显现,所谓谈“语文”是客观存在的,是语言能力和人的社会性这二者的必然。语文一科,它不能抽离出,一个人思辨的、优雅的、逻辑地讲话表达的这个结果或现实,哪些是语文的作用,亦或是人本来就有这种语言的天赋加上他后期的社会交往和阅读。

这个人离散数学好,那么,他必然滴学科离散数学,但,一个人看小说,他学过语文这个事却不能成为必然。————语文的意义,不得不依托语言天性保持着自己的样子。

不能否认语文一科必然地要学文字,文字已在甲骨文里呈现,以证明“语文的古老”,但是,甲骨文,它必然地不属于语文的“古老”,因为归于文字学、考古学。

语文一科的重要性在哪?话说得好?用词好?书写好?文章好?这都是借来的方法和领域。说话精彩,借来的是演讲发音停顿重音。

可能语文一科领域,是研究它们的,但是,别的学科答应吗?语文的一个人,要进语音学领域参与,说“我是研究你们学科的”?通过语文达到的,是思维,思维要向哲学皈依,也就是说,语文要促进人要思考一切的学科?

要对“语文”做解释,让它成为有意义的,在于行动起来☞课堂。所以,把“语文”单独提出来考察,他只能是一切,而这,等于说语文一切都不是。

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证明是“自欺欺人”——当你认为“语文”里肯定是语言,文字,文化等构成的时候,它就会以你认为的那个样子被你构造出来,但是,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怎么像数学一样,由1+1=2,自然地推导出2+3=5是必然的呢?


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诗,是象征。只有通过象征,才会领会诗给出的除他之外一切东西。《真理与方法》☞“一切知识,都是象征性的。”  “所有出现的东西都是象征,并且由于这东西完满地表现了自身,从而也就指出了别的东西。”

诗,要读出他的象征意味。例如,西藏的石堆。我们看它,只是石头,但是,就象征的角度看,它是一切。它的所有丰富的意义,就在于完全附着在石头堆上。象征的意义,在于,用一个什么也不是的东西寄托了完全不可以达到或领会的所有意义。它=他。例如,古代的虎符。我们的身份证。

象征的特点是:“是”它彻底在场。象征的意义在于,让不能领会的东西☞在场。或者说让不能被感性清晰体会的东西☞在场。情人给他的一个手帕,她便在远离他乡时,她能因“手帕”而在场。


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静夜思》的赏析。其实,对它的解读都对了,但是,为什么感觉还不是很透很透,这就是想象的“张力”。因为你想象是自由的,无限的。任何一种文字性的规定性,都无法确切地规定了人的想象的自由。所以,你总感觉鉴赏的还不够好。

从农夫的鞋看到他的世界。但是,这不是画家本来就有的创作意图,他是想表现农夫的经历,但是,欣赏者要以此为基础,构造出一个必然的世界,看到一个不是这首诗想显现的样子的那个世界的一切。不过,这也是海德格尔的一个例子,他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一切东西都符合他的现象学提供的方法,他本意不是要鉴赏这张画。


图片发自App

当然啦,一不浪脑袋,就不多琢磨了,这世界也还是这个世界,自己照样吃饭讲课睡觉,毫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似乎少了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纠结性的思考。


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谷志强: “海德格尔” “意义和问法”还有“诗”和“象征”还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