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铁蹄下的吴佩孚:撕下遮羞布,看到的是不服输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九十):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曾见梦全非。

民国十七年,距离新年还有两天的时候,奉天“大帅府”的“五色旗”被缓缓降下,那个属于北洋军阀的时代走进了历史。那些中枢舞台上的高光角色,倔强亦或不甘地演绎着自己的谢幕。三年后,日军侵占东三省仍是饕餮不足,铁蹄肆虐之下对关内虎视眈眈,曾经叱诧一方的北洋军阀,成为日军眼中最有力的工具。不过北洋军阀老头子的衣钵传人段祺瑞,在民国二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答复南方密使钱永铭时曾说:“余老矣,无能为役。志清如认为我南下于局有益,我随时可以就道。”大智若愚的“保定王”曹锟,面对土肥原贤二的登门造访,夫人刘凤玮都会拦阻,还冲着门外高声叫骂,指桑骂槐,说客不成,只好知趣地离开。

日军铁蹄下的吴佩孚:撕下遮羞布,看到的是不服输_第1张图片

但是,与“刘夫人”始终反对曹锟出山,且对他说“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要出去给日军办事”相比,生活在日军铁蹄下的吴佩孚,是非情况就略显复杂。这个“上位快、扬名快、跌落快”的直系军阀扛纛人,一直有“儒将”之称,晚年寓居在北平奉系军阀世侄赠送的什锦花园,至死亦未南渡。吴佩孚没有像段祺瑞那样选择南下,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始终没有向南方认输!即使北洋早已覆灭,他仍然以北洋之人自居,视南方为仇敌。但事实上不过是军阀混战酿成的典型性格使然。这块“遮羞布”背后,是吴佩孚传统思想浓厚,对于他来说“革故鼎新”之虞,只是一位改朝换代的大将,直皖战争是他初露锋芒的舞台,也是北洋武夫彻底撕下面具,以非常规的手段,破坏庙堂契约的尝试。

日军铁蹄下的吴佩孚:撕下遮羞布,看到的是不服输_第2张图片

所以本质上讲,吴佩孚是一个不好的示范,毕竟军阀们感知到的风向是“只要能笼络人心、手握兵权,武力走向前台,就可以变成师出有名的干涉”。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变得彻底失序与混乱。北洋中枢更加孱弱,手握人马的地方“草头王”变得更加飞扬跋扈,有恃无恐。所以,在日军垂涎华北之际,就曾与吴佩孚的“秘书”陈廷杰勾结,希望吴佩孚出面联系北洋军阀旧部及土匪人马,费用由日军支付,但此事不久被“侦知”,参与者大多被捕,倒是日军提供的十几万元经费,被吴佩孚的夫人张佩兰“补贴家用”。此后“一年三节和吴的生日,都馈赠五千元”,吴佩孚也曾不明不白地做了“特高顾问”,每月车马费又是四千元。

最终,也就是说吴佩孚虽然没有和日军有过实际合作,但是也拿了钱,这一点与段祺瑞向日军借款且没打算还,或许有些类似。不过归根结底,吴佩孚与日军接触的过程中,他所视为仇敌的南方庙堂一直有所关注,也被日军当作材料用来利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晚节”与段祺瑞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武夫,在他的一生中只有生死与成败,以及“不服输”的气概,毕竟汀泗桥定鼎之战输得窝囊且不甘,他所信奉的武力与忠义烟消云散,这种心有不甘的无奈,也造就了这位“玉帅”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禁锢。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日军炮火下的北洋军阀》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军铁蹄下的吴佩孚:撕下遮羞布,看到的是不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