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说大历史:史上第一次人肉搜索始于何时?

拋开吴起为了当将军而杀死自己妻子的卑劣和凶残不说,从吴起的工作业绩来看,他的确具备克敌制胜的名将能力。《史记》记载吴起当上鲁国将军以后,“将而攻齐,大破之。”摆脱了家庭拖累的吴起放手干工作,很快就战胜了齐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作为鲁国将军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在儒家文化发祥地的鲁国,鲁国人似乎很快就忘记了吴起攻城略地的功劳,而吴起杀妻求官的道德污点却在鲁国人的印象中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由于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鲁国本土缺之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才给了外来户吴起平步青云的机会,所以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面子,吴起的成功和地位对鲁国的大臣们来说都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实。

于是一场针对吴起道德品质的“人肉搜索”在鲁国朝野悄无声息而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腾讯视频

“人肉搜索”的结果令鲁国人民和大臣们非常兴奋,当时在民间风传的吴起故事追溯到了吴起的出身和童年。根据《史记》记载,这次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的版本首先对吴起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定性描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猜忍人”就是一种具有非常复杂、非常可怕的性格的人类,通俗地讲这种人就是集精明、狡诈、敏感、多疑、残忍、坚毅、顽强、执著、自负和野心等复杂性格特点于一体的“超人类这种人要是当不了名将上阵打仗,就只能当怪物在科幻片里统治地球、奴役全人类。(点评:“猜忍”两个字内容如此丰富,足见中国文字的魅力)侵略鲁国的齐军被打败了,鲁国不再需要能打仗的名将,于是吴起就变成了怪物。客观地说,从吴起一生的行事作为来看,对吴起的性格定性为“猜忍人”非常准确,甚至非常超前,筒直就是人木三分。

关于吴起的“猜忍”,“人肉搜索”的版本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证据。据群众举报,当初吴起家非常有钱,但那时有钱不一定有地位,于是富家子弟吴起从小就立志长大了要当大官。一个人要当大官除了出身高贵以外,唯一的可能就是靠自己的本事和口才打动各国君主。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确有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无论兵家的司马穰苴、孙武还是后来的纵横家苏秦、张仪走的都是这种路线。立志当大官的吴起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周游列国,通过不辞辛苦的路演宣传自己能当大官的能力和天分。

可是非常遗憾,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当大官的素质和条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更要命的是吴起天生谋略过人而热情不足。从史书的记载来推测,当时的吴起应该是一个忧郁、内向、刻苦而又自负的青年,这种气质和形象的青年或许能忽悠很傻很天真的小姑娘,但是实在不可能忽悠很暴力的大王上当。可是吴起这种人非常执著,屡次碰壁并不能熄灭他心中的梦想,于是吴起就不折不挠、不依不饶地一路折腾着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最后吴起不仅没有当上大官,反而把自己富庶的家底折腾得精光,终于“遂破其家”。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今天也一定会受到乡亲们的嘲笑并成为教育年轻人的反面教材,何况吴起生活在娱乐业很不发达的春秋时代。于是吴起就成了家乡人们口中“败家子”和“白日梦”的代名词,后来吴起的街坊们如果骂某个年轻人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时候,大概都会说“这孩子,太吴起了!”

终于有一天,自尊心超强的吴起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

两千多年前的某个清晨,在吴起的家乡小城,此起彼伏的恐怖尖叫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雄鸡报晓惊醒了人们的美梦,人们在这座小城的不同人家里陆续发现了三十多具尸体。如果这样的恶性案件发生在今天也一定会成为公安部督办的大案,并登上当地报纸的头条。可以想象,三十多人一夜毙命,这给两千多年前的卫国小城带来了多么恐怖的恶劣影响。(点评:一夜之间杀死三十多人,如果这起恶性谋杀案的作案人真的是吴起,那么吴起的杀伤力在职业杀手里面也堪称一流,不过这与杀妻求将一样,也是恶名)。于是卫国主管治安的部门迅速立案展开调查,通过分析和总结,很快就发现这些被害的乡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生前都曾经以编排吴起的“白日梦”为乐趣,并不遗余力地在卫国城乡间广泛宣传。

与此同时,吴起失踪了。

据吴起母亲回忆,吴起在“跑路”之前曾经跟母亲诀别,他并没有提及自己一夜杀三十人的恐怖罪行,而是含着热泪跪在母亲脚下,咬着自己的手臂发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吴起的母亲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她早就已经习惯了儿子的豪言壮语,只是这位名将之母这次还没来得及开口教育儿子,吴起突然站起来快步走出门去,消失在茫茫晨雾之中。

风一样的男人,谜一样的往事。

杀人犯吴起带着一身的沧桑和杀气拜倒在曾子门下,开始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

背景:

儒家的教育原则之一就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以前是干什么的,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后来过了若干年,那位生育并培养了一代名将的吴起母亲去世了,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资讯很不发达的时代,这个消息居然很快就传到正在跟随曾子学习的吴起那里。吴起坚守了当年杀人逃亡前向母亲立下的誓言,他克服了作为正常人回家奔丧的心理需要,选择继续留下来化悲痛为力量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争取早一天衣锦还乡。如果群众提供的“人肉搜索”资料可靠,那么吴起当时没有回乡奔丧除了信守“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誓言以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一个背负着三十多条人命血债的杀人逃犯,回乡奔丧无异于自投罗网,如果吴起要想销案,唯一的可能就是当上大官。只要当上了大官,一切都将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也能变成合理的,这就是吴起一定要当上大官的理由。所以“猜忍”的吴起当年杀死三十多人后向母亲起誓颇有破釜沉舟的象征意义,只不过普通人歃血盟誓用自己的血,而吴起歃血盟誓用了邻居的血。吴起当年在母亲面前立下的誓言很可能是他一生当中说过的最真诚的一句话——如果不为卿相,背负累累血债的吴起绝不敢“复入卫”。

不过在吴起的师傅曾子的眼里,吴起这种“擦干眼泪,把母亲去世的电报藏在枕头下继续投入紧张学习”的行为无异于禽兽。当年孔子门下有个叫宰予的学生,曾经对孔子坚持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做法提出的质疑,他认为三年时间实在太浪费。孔子对此非常不满,跟宰予探讨三年之丧的必要性之后,孔子对宰予的评价非常消极,“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孔子认为宰予的这种观点缺乏人道精神,因为孩子在三岁之前都离不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孩子守孝三年是非常公平的伦理道德,而且认为这是天下通行的价值观。然而到了曾子的徒弟吴起这里,这位一心当大官的青年不仅不给母亲守孝三年,甚至根本就不打算回乡奔丧。作为孔夫子的衣钵传人,曾子觉得自己遭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正式通知吴起:从即日起吴起被正式开除,从此吴起的一切行为与曾子无关。

后来的故事就接到了吴起杀妻,鲁国群众提供的“人肉搜索”资料生动地勾勒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官迷”一步一步变态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如果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资料仅限于此,那么显然缺少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鲁国群众对这段“人肉搜索”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国终于在煞费苦心“人肉搜索”来的资料基础上进人了正题:鲁国是一个小国,因为吴起而成就了战胜强大齐国的军事胜利,可是出头的椽子烂得快,这很容易招来其他诸侯对鲁国的敌意和进攻,并且鲁国和吴起的祖籍卫国是友好邻邦,鲁国重用吴起就是对不起卫国。(点评:图穷匕见,吴起是不是道德败坏其实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吴起不能被重用)。

鲁国群众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报告材料很生动,思路很连贯,但是逻辑却很混乱。如果怕别的国家产生敌意就不重用军事人才那无异于坐以待毙,而在暴力决定生存地位、名将资源如此稀缺的时代,因为怕对不起友好邻邦而对名将弃之不用就像怕别人眼红有钱不赚、宁愿受穷一样荒唐。从这篇“人肉搜索”报告最终切人主题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来判断,这次“人肉搜索”活动显然并不是一次自发的民间行为。根据《史记》记载,在这篇“人肉搜索”报告发表以后不久,鲁国国王果然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就这样被辞退了。

吴起离开了鲁国,鲁国清静了。

《史记》中记载的这篇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报告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针对某人道德人品的“人肉搜索”报告,而这篇报告最终也的确起到了“搞倒、搞臭”对手的政治杀伤目的,因此扶栏客认为这篇“人肉搜索”报告具有透视人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大众心理的史料价值,这里全文摘录,供读者参考: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女说大历史:史上第一次人肉搜索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