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苑”和“太平廊桥”,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区东部,从成绵高速驾车或乘车到“罗江汽车站”,转乘市区2路公共汽车即可直达。
第一部分:八景苑
下图、“桃园结义”塑像,位于八景苑路口(左:关羽、中:刘备、右:张飞)
下图、“八景苑“的雕塑墙 阴刻诗词全文如下:
巍巍鹿头南望蜀,青山惜尽英雄。三分有定万事空,落凤草木深,点将斜阳浓。看尽兴亡事,流水只向东。
下图、陆游诗碑:扑马征尘拂不开,高亭欹帽一徘徊。蜀山地暖稀逢雪,闰岁春迟未见梅。陂水近人无鹭下,烟林藏寺有钟来。宋公出牧曾题壁,锦缎虽残试剪裁。
下图、 陆游诗碑: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蘚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下图、李化楠诗碑:
岁晚人闲后,幽斋尽日吟。扫叶随风势,浇花趁日阴。地偏云自在,山近月来侵。种树书长把,无人知此心。
下图、 李化楠简介
下图、 杨慎简介
下图、杨慎诗碑
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关,撒白雨。白雨下,娶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
下图、果亲王诗碑
白马关前拜墓祠,清秋正值晚晴时。风飕大泽悲龙凤,日暮森林杂鹳鸱。尽瘁两朝堪报主,未成三计竟舆尸。二公志节高千古,细读新词动景思。
下图、 王渔阳诗碑: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 潺亭亭下水潺潺。
下图、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简介
下图、八景苑中心的青铜鼎
下图、 郑谷简介
下图、唐彦谦诗碑:数枝高柳带鸣鸦,一树山榴自落花。已是向来多泪眼,短亭回首在天涯。
下图、 唐彦谦简介
下图、郑谷诗碑
马头春向鹿头关,远树平芜一望间。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堤月桥灯好时景,汉庭无事不征蛮。
下图、青铜鼎
下图、 李调元简介
下图、张问陶诗碑:
潺水依然绿,山城几易名。田腴知俗厚,民秀想时平。关拥庞侯墓,人耕汉祖营。峰廻乡路近,日暮马蹄轻。
下图、 张问陶简介
下图、 李调元诗碑
不尽双江水,潺潺日夜流。地遗王霸迹,天人古今愁。雨过喧鱼嘴,云开见鹿头。倚栏无限意,灯火起城楼。科第争龙脉,英雄笑凤坡。山高常落石,江转聚成沱。月上松翻鹤,秋闲宠养鹅。羽衣何处去,竟夕自婆娑。
下图、张演诗碑
劲兵重作防胡奴,殴雀殴鱼计自疏。地入万安知几许,却怜此地始回车。(诗中“万安驿”位于罗江县城西一里)
下图、 张演简介
下图、杜甫诗碑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有文令人伤,何何处埋尔骨。纡馀膏脂地,惨澹豪侠窟。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下图、杜甫简介
下图:林散之题诗:金雁桥边波影迟,迢迢人有故园思。晚霞初照凉风起,恰似江南八月时。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关于林散之,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第二部分:太平廊桥
下图、 从“八景苑”向北约百米之遥,就是罗江县著名的“太平廊桥”。
下图、太平廊桥 西端
下图、“太平廊桥”牌楼 外侧柱对联: 大江流碧海 一塔指青天
下图、内侧柱上长联
东峙景乐宫阙西啣潺亭琼楼玉京波光蓬莱近水墨成趣画境文心
南横天台绣岭北屏云盖仙峰罗纹清江濯流远岫虹叠韵瑞彩空明
下图、 雨后的太平廊桥南端
下图、母子塔,沿此街(滨江西路)西行,大约200米,即可到达潺亭景区
下图、太平廊桥全景(上游拍摄)
下图、在子塔处看太平廊桥
下图、 滨江西路 新建的仿古建筑,前行约300米,即“潺亭”景区,那里有在数家罗江最高档的餐厅,每天宾客如云。
下图、 太平廊桥南端西侧的九级古塔(母塔)
下图: 凯江西岸远看“李调元纪念馆”的岩壁人像雕塑(由于是雨后拍摄,所以不清晰)
这组雕像就是“叔侄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的“文峰函海”四李(即李调元、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堂弟李鼎元和李骥元)巨型雕塑。
下图,晴天时的四李塑像
为了让朋友们看得更清楚“四李”形象,特借用“公社高级干部”在晴天拍摄的照片。感谢“干部”!
下图:近景特写---(作者:公社高级干部)
下图、 母塔下的鱼池,我扔下一块面包,引来无数锦鳞争抢
下图、 太平廊桥东端 牌楼
下图、太平廊桥东端 内侧柱上长联
一代才人著青史幸江山无恙 × 咀华学士妙联雨邨佳话 千峰蜀道豁西川喜亭阁重辉好添彩文星故里潺水新城
下图、外侧柱上对联:当关马踏云中驿 隔岸人登画里楼
下图、太平廊桥东端 张松献地图 塑像
下图、在李调元纪念馆台阶上拍摄的太平廊桥
下图、在太平廊桥东端拍摄
下图、 在太平廊桥西端下游拍摄
附件一:
关于张松
张松(公元?-212年),字子乔(出自《华阳国志》,《三国演义》中字永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张肃之弟,张表之父(《华阳国志》),一说为张表叔父(《先主传》)。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部下,官至益州别驾。刘备入蜀时曾与法正、孟达等人一同密谋归降刘备。后企图劝刘备进兵,事发后被刘璋所斩。
附件二:
罗江建桥史
罗江,又称凯江。源于龙门山脉的泞、灅二水,相蹙汇聚于城北云盖山下,抱城而南,形如罗纹,因而取名罗纹江,罗江也因此而得名。
公元1742年,罗江县令沈潜见罗江东西两岸行旅来往,仅靠小船在江面通过,且随时有船倾人丧的危险,便用自己的俸禄在东西两岸各建一个木码头,并买一只大船以渡众生。
公元1753年,邑人谢子忠、李作美等人力请县令叶鉴在东门集资建桥,很可惜桥墩初成便被洪水冲毁,耗资千两白银而无一功。
公元1754年,民众以建桥一事围于罗江县衙,县令谢自泌怕激起民怒,答应建桥,桥址就选在今天的太平桥处。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耗时一年半把桥建好。桥的东西建有渡岸,东头建有碑亭,里面记录了建桥者、捐钱者的名字,又建潺亭一间,里面供奉了观音、水府摄神、土地等,以保佑这桥永远稳固。该工程总耗资5884两白银,全部为县内民众募捐。桥成后,取“形势具而气脉通,景运因之以开”之意,题名为“启运桥”,并有贡生作序。但最终因桥基不牢固于公元1763年被冲毁。
公元1763年,云南杨周冕到罗江任县令,初到罗江开始了解民情,民众的最大愿望就是建桥。第二年杨县令开始谋划在东门外江边重建启运桥,方案一定便召募工匠,汲取前人的经验,造桥时扩大桥基,从西山烟堆梁子用牛拉大石于江边,两岸千余人忙碌,又在工匠的指导下,组织人用糯米浆和石灰混合,在石臼中反复冲捣使其成胶合状,用于砌石和塞缝隙之用。杨县令亲自督工,强调在建桥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泥土。公元1764年端午节前完工。完工的第二天,天降暴雨而桥却依然如固。人们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奔走相告,杀猪宰羊,并在江里举办了胜大的赛龙舟比赛以示庆祝。可惜这座大桥却在1780年被冲毁。
公元1802年六月初十,陈启泰到罗江任县令时,看到纹江两岸的人们依然用渡船过河,杨县令建造的桥梁在江里只剩下桥墩,便召募工匠,聘请邑人姚国法为设计师,在罗纹江上重新建造“南北川陕必经之要桥”,经过全县人民三年的共同努力,桥终于建好,“长五十四丈,高二丈六尺,阔二丈四尺,共十一洞”。当时恰逢平息了白莲教乱事,于是把新建好的桥命名为“太平桥”以此为念。这座气势恢弘的拱桥,誉为四川古代桥梁之最。可并行两辆汽车的川陕要桥风雨无阻已两百多年,桥名至今依然源用。
2007年,罗江人民对太平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建。古色古香的廊亭、阁楼、牌楼耸立于眼前,与新建好的潺亭水城、玉京文山融为一体,又相应成趣。左岸文峰双塔高高耸立,美食一条街香气迷人,同时又可以看到罗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右岸“叔侄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的“文峰函海”四李巨型雕塑及玉京山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等无处不透露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晚上,潺亭水城的夜景绚丽多彩,使经过罗江的人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还。 “文峰函海傲四宇,塔笔飞虹锁双江”,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太平廊桥,是不是显得格外壮观呢。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罗江距汶川直线距离仅90Km。但这座纯木制、穿逗式抬梁、筒瓦屋面的建筑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验,太平廊桥平安无恙真太平。现今,这古色古香的廊桥上人来人往,人们在廊桥上徜徉,听着美妙的古典音乐,看着美丽的罗纹江岸,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全文完
(原创) 罗江“八景苑”和太平廊桥
2010-08-01 14:50 发表
2014.4.18=461
2018年11月26日,阅读:2958,评论:20,(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