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之交互设计(11):协同性设计

《交互设计沉思录》是一本交互设计理论的书籍,并没有落地的技能和方法。它的目标包括:交互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提供用于沟通的词汇和视觉化语言;分析交互设计在非商业环境中的可能性。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设计师们教化商业人才,确定交互设计在商业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实现对设计师本身的教化——这一切正是设计师晋级所需要的。作者前后阅读了三、四遍,对本书的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此仅将阅读中整理的内容分享出来,自我学习的过程,也希望能为他人提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


上文讲到新的设计趋势是“以增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设计”。这一设计趋势在对人道主义的关注的同时,也让设计哲学发生了转变。在转变之前,设计的核心是为消费者生产制作消费品;转变之后,则是与非设计人员进行协同设计。这里的非设计人员,是指那些在产生新想法或将想法具体化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

又可以称之为“参与式设计”,这它是一种引导行为,营造一种协作式的工作环境,使非设计人员能畅所欲言,针对设计做出建议或决策。

体验设计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人都说体验,让体验的这一主观性日渐增强。在这一环境下,交互设计师的专业输出常常受到质疑,产生摩擦和更多的沟通成本。协同式设计,让交互设计师从一个专业输出者又具备了“教练”的身份。如何引导、帮助非设计人员说出心中所想,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对交互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设计行为中,设计师是引导者和转译者,需要为非设计人员提供参与的方法和环境;可以将模糊的描述、手势比划等信息,转译为具体可操作的表现方案。设计师具体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有专业设计领域的知识,在数字化人工制品方面的个人经验;
  2. 对人们通常如何使用或看待这些数据化制品有所了解;
  3. 具备将各种概念和想法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4. 可以将人类行为做为媒介,利用数据化材料进行设计。

协同设计的意义在于赋予普通人以力量,他们能借此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具像化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新想法,获得乐趣和个人满足;另一方面,这一设计行为实现非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早期参与,能够对设计成果形成正面的、长远的影响”。

协同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设计行为中,需要设计师舍弃一些设计方法,学习新的设计知识和技能。需要适应环境突然转变后的不适应,破坏行为中的部分成规。


时空门:
沉思之交互设计(1):什么是交互设计
沉思之交互设计(2):交互设计流程
沉思之交互设计(3):设计的两种思维方式
沉思之交互设计(4):如何处理庞杂的设计信息
沉思之交互设计(5):设计的沟通意义
沉思之交互设计(6):设计的演化过程
沉思之交互设计(7):情感体验的价值
沉思之交互设计(8):情感交互体验考察方法
沉思之交互设计(9):设计的文化影响
沉思之交互设计(10):增进社会公益的设计
沉思之交互设计(11):协同性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思之交互设计(11):协同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