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童心不眠,不做心理巨婴

保持童心不眠,不做心理巨婴_第1张图片
童心不泯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许多成年人都热衷互相祝福“节日快乐”,看来渴望重温童年的快乐无忧的大朋友挺多的哦。

我的朋友给我发了这么一条儿童节祝福语:朋友,想吃啥吃啥,喜欢就好;想睡就睡,没约束就好;想玩就玩,开心就好;想哭就哭,能发泄就好。祝你童心未泯,儿童节快乐!

我再打开朋友圈,也是各种晒童年照片、怀念童年的物品、写回忆童年的文章等等,好有怀旧气息,也好有童趣气氛。

但有一条朋友圈动态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内容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开心,因为本宝宝没有收到儿童节礼物,呜呜......”

这是一个接近28岁的网友发的动态。这个动态让我想起了“巨婴心理”。

什么是巨婴心理呢?所谓的巨婴心理就是,一个人在身体上是成年人,但其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童婴阶段。

当然我那位网友,也许她只是随口开玩笑说说而已,但如果她所说的正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那么她就是有巨婴心理的倾向。

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巨婴心理的人。比如,我朋友的小弟弟,刚步入社会不久,还留恋过去的青少年、童年的生活,不想好好地投入工作,沉迷玩游戏的习惯不改,经常抱怨工作赚钱太难,不想长大。

由于他无心工作而换了几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干不长。没工作就没钱,他不敢向父母要,就向我的朋友――他的哥哥――借钱。

我的朋友一开始是肯借的,但看到他弟弟这样下去不行,就下狠心不借钱给他弟弟,要他弟弟自力更生。

可是他弟弟没借到钱就向他撒泼,说他没有兄弟情义。搞得我的朋友哭笑不得。

他的弟弟的心理其实就是典型的巨婴心理,其耐挫能力和抗压能力都非常有限,容易出现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当然,他的弟弟毕竟刚步入社会不久,如果他有意识地让自己用心去经历和实践,步入不断成长的阶段,那么他就能够逐渐达到正常成人的心理发展水平。

我还见过另一个经典的成人巨婴心理现象。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结识了一个叔叔,三十一二岁,单身。他的老妈很溺爱他,他一直习惯理所应当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致于他连叠被子都不会,更不用说会自己做饭烧菜了。

他也和我说起了他的高中时代的情况。原来他读书很烂,常常迟到、旷课、违规,后来被学校开除了。他自我总结说,他在学校里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开始时学不好,没人注意他,他就故意变成坏蛋,好让别人注意他。他其实是在刷存在感。

心理学上认为:缺爱和溺爱都会导致巨婴的出现。从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于依赖他人,无疑这样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很差,也害怕独立生活,而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长大之后会难以适应社会。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夏洛特烦恼》。电影的主角其实就是个有巨婴心理的人。

保持童心不眠,不做心理巨婴_第2张图片
《夏洛特烦恼》

电影的大概剧情是:落魄的主角夏洛参加曾暗恋的高中时代的女同学的婚礼。他被自己所反感的老婆马冬梅当场为难。然后他“穿越”到他的高中时代而获得“重生”。

于是重生的他一改过往沉闷的风格,变成敢于反抗、敢于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和追求、也敢于做自己,后来他通过改编歌词,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明星。他曾暗恋的女同学也心想事成地成为了他的老婆。

但是,他是个有巨婴心理的人,在他“重生”之前,他就是因为巨婴心理而生活不顺,失魂落魄;在他“重生”之后,也是因为巨婴心理而把自己的美好生活搞砸。

他是一个自卑又自恋的人。自卑源于他的单亲的原生家庭。而他的自恋,就像是婴儿状态的自恋。

婴儿状态的自恋:即全能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世界(包括妈妈等养育者)的全部,自己可以控制一切,感觉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是全知全能的。

人在婴儿期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外界)”,饿了渴了就有妈妈来喂食、来满足,这种我有需要就被满足的舒服的状态,就是全能自恋。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就会发现自己和喂食的人是两个人,开始有了自体和客体的分化。然而妈妈并不能完全做到婴儿有什么需要就能完全满足他。这时他的原始自恋就开始受挫,随着不断受挫,婴儿开始理解现实,不断成长而变得成熟。

而心理巨婴的人,还停留在那种婴儿心理状态中,会认为不是我无能为力,而是那该死的别的人事物让我无能为力。这样自己就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理性思考或对待别的人事物的本质。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所以我们成年人保持童心不泯,其实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单纯和专注,而不是保持其它。觉察巨婴心理,继续自我成长吧。

保持童心不眠,不做心理巨婴_第3张图片
心理巨婴

文/沁心梨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持童心不眠,不做心理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