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一直是成龙情有独钟的档期。
2019年的贺岁档,成龙大哥给我们带来一部中国风的奇幻巨制《神探蒲松龄》。片中,成龙饰演一代文豪蒲松龄,这也是功夫巨星成龙从影58年第一次演文人。
影片中,万妖之王派出捉妖大师,化身神探蒲松龄来到人间,带领一帮萌妖追踪一起少女失踪案,由此引出千百年前的一段人鬼绝恋。
不过,历史中的蒲松龄,就没有如此的快意江湖了。
“聊斋先生”蒲松龄少年得志,一生执着科举,却屡试不第。业余创作小说,反而成为文学巨匠。在《聊斋志异》中,他塑造了无数个痴人、痴鬼、痴妖的形象,刻画了各不雷同的痴貌、痴言和痴行。
然而,他最成功的还是塑造了自己的“痴”。
01
痴情发妻:执着专一的痴人
蒲松龄的感情生活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他的妻子对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影响至深。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一户日渐败落的地主家,18岁娶了乡村秀才刘季调的次女刘氏。在嫌贫爱富的风气下,刘季调看中蒲父品行端正、乐善好施,不嫌弃蒲家家势衰微,将女儿许给蒲家。
蒲松龄成亲后不久,就与父兄分了家。为了生计,蒲松龄常年在外“打工”。他当过幕宾,也做过私塾老师,与妻子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刘氏在家哺育子女,辛苦持家。家境不宽裕,平时难得一见鱼肉,偶尔因为招待客人买来好菜,刘氏也舍不得吃,总要留着等丈夫回来吃,结果常常把菜都放坏了。
看到蒲松龄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科考路上,刘氏心疼夫君,劝他别再考了。蒲松龄心有不甘地问妻子:“我的妻子难道就不想做戴凤冠的夫人吗?”
蒲松龄一生执着于科举,不只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还有“为床头人吐气”、让刘氏不枉嫁他一场的内心承诺。
刘氏对蒲松龄的影响还深入到他的文学创造中,《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有人鬼狐妖之分,但在性格和性情上,很多都是刘氏这种吃苦耐劳、持家理财式的贤内助。
刘氏与蒲松龄相依相伴56载,在71岁那年去世。蒲松龄遭受重大打击,恨不能跟随老伴同去。他声泪俱下地连写6首《悼内》诗,又在《述刘氏行实》中用洋洋千言,深情缅怀妻子一生的经历与贤德。
一年过去了,蒲松龄再次来到妻子长眠的地方,他坐在妻子墓前,扒开杂草,怔怔地摩挲妻子的墓碑,喃喃唤着妻子的名字。可是任他怎么呼唤,妻子也不应答。这个75岁的老人,眼泪再也忍不住地奔涌而出:“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诗中流露出真切的悲戚和沉痛,不亚于苏轼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字字泣泪,句句含情,都是对妻子同等的思念和深情。
所谓痴人,不过是执着专一,用情至深之人。
02
痴醉奇石:率真有趣的痴人
穷困潦倒并不影响蒲松龄做个风雅的文艺青年,他还是个十足的“石痴”。
蒲松龄40岁那年,被高富帅的老乡毕际有请去当家庭教师。毕际有在江南通州当过知州,因官场失意回淄川西铺村养老。
毕家建了一座“石隐园”,园中怪石林立,千姿百态。蒲松龄得空就到园中溜达,一言不合就写诗,留下了四十多首关于奇石的名篇佳作。
蒲松龄尤其钟爱园中“蛙鸣”“鱼跃”两座象形石。他把蛙鸣石搬到鱼跃石旁边,想像着此时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石蛙对着石鱼大声鼓吹,石鱼欢腾地跳着舞,旁边呆萌的石狮、石虎是忠实的观众,老蒲满意地看着,脸上不由自主就露出了微笑。
老蒲一高兴,又作诗一首:“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
“石不能言最可人”,漫步园中,蒲松龄脑洞大开,他想象那些石头都幻化成了人形:这万笏山,像不像那些费心钻营的官员?这傲然耸立的石丈,像不像孤芳自赏的文友?这修长清瘦的竹子,像不像我这个迂腐没落的穷秀才?
陶醉在石隐园中,他经常忘乎所以,“石丈犹堪文字友”,“我具衣冠为瞻拜,爽气入抱痊沉疴”。见了石头,他就像见了意气相投的诗友,连忙整好衣冠,上前行礼。拜完他感到顿时神清气爽,就连一身的病痛都一扫而空。
比蒲松龄时代略早的绍兴文人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蒲松龄对石头的痴迷,来自于他对于生命的热忱和渴望。
这种痴,是于红尘俗世中,对某一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份痴,让灵魂变得有趣,让我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03
痴迷科举:坚守信念的痴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梦想。科举,就是蒲松龄这样的穷书生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
蒲松龄的父亲读了一辈子书,连个秀才都没中,他把金榜题名的希望全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蒲同学也的确为老爹争气,19岁那年参加童子试,一举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半个山东,成为风靡一时的学霸。
鲜衣怒马美少年,正是春风得意时。照这节奏,中个举人,博取功名,那是迟早的事啊!蒲同学做梦都在乐。谁曾想,这却是他科举路上仅有的巅峰。
此后十几次“乡试”,他次次名落孙山。有人要问了,蒲松龄屡考不中,为啥初次童试能拿全省第一?难道是靠运气?
没准还真是运气。当初那场考题作文,蒲同学压根没按八股文的要求写,换句话说就是跑题了。但是文采斐然的蒲同学,幸运地遇到了爱才如命的主考官:大文学家施闰章。
看了蒲同学的作文,施闰章一边拍腿一边叫好,他拿起笔来就批:“文笔优美,文风有趣,第一名就是你了!”
可惜,蒲同学此后遇到的考官都只欣赏刻板迂腐的八股文,他再也没有遇到施闰章那样的伯乐。
漫长的赶考路上,有几次他与成功非常接近。48岁那年,拿到考题后,年近半百的老蒲同学开心得差点跳起来:都是我经常刷的题!但他太激动了,答题跳过了一页,犯了“越幅”之规,考试成绩被取消。
51岁那年应试,他状态倍儿好,却因突然生病中止了考试……运气这玩意,果然没有最背,只有更背。
蒲松龄顶着“落榜生”和“复读生”的巨大精神压力,从19岁考到66岁,与科举整整死磕了47年。他一心想进体制内,奈何始终卡在“秀才”这个级别上。
71岁那年,估计朝廷也看不过去了,封他为岁贡生,算是给了他个安慰奖。
所谓痴,就是坚守信念,至死不悔。他坚守的不仅是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也不仅是某项成就与造诣,还是一种对自己的成全。
04
痴心著述:追求极致的痴人
上天对蒲松龄关上了“求仕”这扇门,也没忘了为他敞开另一扇窗。科考连连失利,生活贫困交加,他把一身才华和一腔忧愤,全部投入到写作上。
蒲松龄打小就喜欢看志怪小说和传奇故事,坐馆做塾师时,他基本是宅男一个,业余时间都用来搜集、加工和创作鬼神故事。
古时,作诗填词是正统风雅,小说被看做不入流的“浅识小道”,蒲松龄却朝着写小说这条歧路狂奔。同学张笃庆忍不住劝他,你可长点心吧!别写这些不入流的玩意儿了,专心读书考试去吧!
但蒲松龄凭着“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痴劲,写小说这件事,他一直坚持到70多岁,直到《聊斋志异》出版。
到毕家当家庭教师前,《聊斋志异》已初具雏形。到毕府后,蒲松龄薪水涨了,创作环境也更宽松了。毕府上上下下都是聊斋的铁粉,毕老爷的几万本藏书是蒲松龄的海量素材库。
蒲松龄白天教学生,晚上,毕府人都睡了,他还在漫漫黑夜中挑灯夜读、奋笔疾书。在西铺坐馆30年,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喷发期。
无论是创作,还是改编,蒲松龄都是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聊斋志异》共8卷,491篇,文章短小精炼,结构布局巧妙,人物鲜明生动。
知名作家贾行家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对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们同样以一杆笔面对千秋万代,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不能流传下去,但他们都写了一辈子。这是一种何等的执着和境界?
那些你曾经的努力和坚持,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给你惊喜。蒲松龄科举失利,清朝少了一名普通公务员,文坛却多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他个人一世“无缘”功名,诚为不幸,于国家、民族和文坛却是三生“有幸”。
《聊斋志异》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获得了古往今来无数大V的点赞,包括但不限于纪晓岚、鲁迅、郭沫若、老舍、张爱玲、莫言等。
蒲松龄在《阿宝》中说孙子楚“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因为痴迷,才能用心专一,才有惊世之作。这种“疯魔”的精神,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5
林语堂说过:“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各行其是,皆无不可。”
蒲松龄的人生态度就是“痴”字的最好诠释。王羲之的“就墨吃馍”、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告诉我们,历史上卓有成就者,大多自带“痴性”。
痴人之所以痴,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深情。在他人看来,这种痴,可能与“呆、傻、疯”无异。但对于“痴人”来说,心神却早已进入了另一种境地。
正是这点由“痴”而来的深情,给人增添了一份率真和灵气,让他们在俗世之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短暂的生涯中,得以创造更大的奇迹。
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很多事情难以达成,很有可能是我们不够专注,不够痴迷。做人,不妨“痴”点,有“痴”,才有成。
【作者简介:半沐,一位可清新、可犀利,可正经、可逗比的中年老阿姨。愿通过文字遇见有趣的灵魂,拥抱不一样的自己。】
本文首发于平台“砍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