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知识,边界,学习
1959年,德鲁克在其著作《已经发生的未来》(Landmark of Tomorrow)里,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工作者将是21世纪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在机器人大行其道的今天,相信大家更容易理解这半个多世纪前的论断。而作为靠开发和使用知识谋生的人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并提高知识的生产率就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关于知识的定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从认知论的角度,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柏拉图认为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即所谓“确证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
从对知识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
1、知识是伴随着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发展出来的,即实践出真知(how);
2、前人积累的知识成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我们不必重新发明轮子(why)。
关于知识的海岛效应
既然知识是人类实践的成果,经过25万年(以现代智人的出现为标准),人类所积累的成果的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作为个体所占有的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座海岛而已,在海岛之外,充满了我们未知的知识。海岛越大,海岸线就越长,由此所接触到的海水就越多。已知越多,所接触的未知就更多,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的海岛效应。
越学习越无知,这仿佛是一个悖论。学习不就是为了知道得更多吗?如果越学习越无知的话,那何苦呢?《三体》里有一句很直白的表述恰好回应了这一点——“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纵观25万年的人类发展史,正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才使身体不占优势的人类得以攀上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从原始社会时期的15岁增长到了今天的71.4岁(数据来源于《2017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接触到更多的未知不是件坏事,至少不会夜郎自大。诚然,随着认知边界的扩大,我们所接触的未知必然增多,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已知海岛也在扩大,这就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试想,如果没有古丝绸之路,没有15-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大蒜、辣椒、胡萝卜、马铃薯、玉米、西红柿这些舶来品被端上我们的餐桌,那对广大吃货朋友来说,生活将缺少多少乐趣啊?(我们要是真穿越回古代,饮食习惯还真是个问题。)
因此,为了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未知,努力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关于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学习阶梯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但需注意的是,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传递。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无论是书面的文字,还是口头的语言,又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表达,所传递的都只是信息而已。这些信息,必须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转化为有特定意义可被理解的讯息,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从信息到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建构,通过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提炼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关联起来,以提高信息的辨识度。这个过程,就像破译密码一样,需要掌握一套编码规则。
知识除了不能直接传递以外,还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马铃薯中含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毛壳霉碱),生吃容易中毒。但仅知道这一点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有掌握了烹饪技能,将马铃薯做熟,才能享用美味且不致于中毒。而要掌握烹饪技能,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刻意练习,专注20%的核心技能,掌握关键要点,增加熟练度。
当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日渐增多也日益熟练以后,如果我们能融会贯通,快速洞悉问题本质,灵活处理而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最终形成一套简易而又普适的方法论,那我们就修炼出了智慧。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技能的过程,都是“为学日益”不断在做加法,而从技能到智慧,却是“为道日损”,需要不断做减法。
习惯重于方法,心智最是关键
在了解了学习阶梯以后,我们知道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其一定之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缩短学习阶梯的攀爬过程呢?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从对信息的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三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不难找到相应的学习方式。就读书而言,现在不仅有纸质书、电子书,还能看视频、听音频,还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会——线上的、线下的,方便彼此交流心得。可如果学习者没有主动建构的习惯,只是草草地过一遍,不去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少量的积累,最后也很难有好的收获。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容易遇到另一只拦路虎,就是我们不恰当的心智模式。过于迷信天赋所造成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笨,天生不如人,从而抗拒改变,害怕失败,面对批评难以接受,选择逃避或简单对抗,容易为眼前的结果所限,看不到个人成长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我们的心魔作祟。其实,除了极少数的先天缺陷以及更极少数的先天奇才外,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基因差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要想走好学习阶梯,首先要确立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要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要学会享受学习。其次,就是养成好习惯,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知识时要从why(价值意义)-what(核心观点)-how(方法步骤)-what else(延展应用)几方面去把握,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多与人交流互通。至于方法,在心智与习惯面前,反倒不是那么重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阅读:
1、终身成长[M].卡罗尔·德韦克.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
2、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手[M].道格·莱莫夫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M].大卫·克里斯蒂安.中信出版社.2016
4、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M].丹尼尔·博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