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子才不穷呢

杜公子才不穷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杜甫很穷?” 不得不说,这可是个伪命题呢。

杜公子可不穷呢。

先说两位都很有文学才华的古代文人,看看他们的生活。


首先聊聊沈复(《浮生六记》的作者),这位苏州的哥们早年生活富裕,很有生活情调,按这两年的说法,叫懂得生活美学。

夏天,夫妻二人到苏州城外家仆自家的院子里住了些日子,环境清雅,颇为惬意,命家仆围着篱笆周围种上菊花。

九月花开,两人对着菊花吃着螃蟹,心情大好。媳妇说以后可以在这儿造个房子,绕着屋再买十亩菜园,招来仆人种植瓜果蔬菜,你画画,我刺绣,布衣饭菜,终生快乐。

再说说 “ 清新田园 ” 诗人陶渊明,然后就不得不说,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真的少不了家仆伺侯着。

您想呀,几十亩地,自己掰玉米,刨红薯、割稻子,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干上一天活儿,累得要死,那有心情采菊花几束,看南山风景呀。

陶老先生的家仆长工们,为了他这点儿爱好可真是操碎了心呀!

在谈论他们的生活美学模式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他们都曾经历过殷实的家境哦~

02

开始说咱们伟大的诗圣:杜甫老师。

课本上总是说:这位诗人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人生历经无数坎坷,仕途极度失意,儿子饿死,房子漏雨,窗户破、被子破,身上的衣服破。

但是杜老师虽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却心系天下苍生,希望政府能盖上千万间公租房,让每一个受穷的读书人都不受冻。

如果可以,杜老师发了毒誓:把我冻死都行!

可是,杜甫真的很穷吗?

杜老师活着的时候,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那会儿他还算不上是特别知名的人,他是死后才被人重视的。

人家可是从小家境殷实呢。

以有限的资料来看,他们家倒也算是官宦世家。武则天当皇上那一年,他爷爷是洛阳丞,基本上也算是洛阳市的主要领导之一了。

当时的洛阳那是首都,在一个国际大都市当二把手,地位应该不算低了,杜甫的爷爷恃材傲物,估计也不怎么招人喜欢。

那年因为言语上得罪了人,被贬到江西,到了江西又被人做了局,要被杀头。

结果,杜甫的亲叔叔(时年13,也有说16)愣是在宴会上,把陷害父亲的人给捅死了。

杜甫那年少的叔叔当场就被官兵给砍死了,少年英雄呀。

03

武则天一听还有这奇事儿,就把他招回京城,觉得他爷爷还算有点才华,回京当官,任员外郎。

可是后来因为他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的关系走的太近,所以武皇死后受牵连,直接被贬到现在的越南,这得多招人嫌才能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

不过还好,不久后又被招回,任国子监主簿。杜爷爷的一生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不过,杜老师其实是在他爷爷去逝后才出生的,那就说说杜甫的父亲吧。他的父亲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其实也不多,先是当奉天令,后任兖州司马。

杜甫出生在现在的巩义,洛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风水不错。

当时巩义还是归洛阳管辖,基本上可以参考现在的北京郊县通州、密云、昌平什么的,但是巩义历史上一直都是很富庶的地方,这点比北京的郊县强。

杜老爷子在洛阳深耕多年,置下了不少家产。其实杜甫出生后,生活条件非常好。

04

所以,杜甫年轻时还真没哭过穷,没写过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苦难篇章;他19岁左右开始外出游学,先是去吴越游个四五年,然后放荡齐赵间几年。

先说这游学,什么叫游学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里说的明白,“游学,游谓宴游,学谓讲学”。

差不多吧,反正很多游学的学子都是吃吃喝喝,然后会会笔友,谈谈人生理想什么的。

当然,也有些游学跟跑江湖差不多,那叫游侠。反正都差不多吧,李白那是文武兼游,我估计杜老师那会儿应该算是文游吧。

对了,洛阳那会儿非常繁华,基本上你能想想到的纽约、巴黎、伦敦就这样吧。

但是,杜老师20来岁那会儿却不在时尚的国际大都会呆着,一定要去柔软旖旎、青山秀水、你侬我侬的吴越之地。反正家里有钱,去就去吧。

二十多岁了,也没个正当职业,苏州、杭州、绍兴这么游着学着,当时花了多少钱,我也没有找到详细资料,但估计这花费肯定不是一般工薪家庭承受得起的。

05

杜甫24岁那年结束吴越间的游学,回洛阳参加科考。只是杜甫那会儿也是恃材傲物的不行,屈原、贾谊、曹植都没放在眼里。

结果如大家所愿:嘿嘿,没考上。

没考上没关系,我猜杜老师那会儿心情也很郁闷。不过家里有钱,又不靠他养家,咋弄,出去玩儿呗!

然后他人生的第二次游学开始了,这一次是齐赵大地。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靑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这感觉像谁?像李白不?像苏东坡不?

但这就是杜老师写自己生活的诗!

同学们,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一件事儿,在古代,读书有钱没钱都可以,但是围猎、习武这些可真的得是公子哥才行。

您要说那猎人不也天天狩猎吗?一个是玩儿,一个是讨生活,能一样吗?您听说过哪个猎人最后大富大贵了?

杜老师这个阶段心情很好,去了泰山还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名句。

这会儿他的生活应该不算苦吧?

06

玩儿了差不多5年,杜老师又回洛阳了。

这时,他在洛阳遇到了李白。没错,大诗人。

其实有一个现象,就是牛逼的人总是会扎堆出现。

然后两位老师再加上高适就约着再次出游,三个人倒是意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寻仙访道,总之就是爽。

当然,基本上,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其实他以后的日子也算不上特别差,只能说他比较会诉苦。

杜老师37岁左右去了长安,准备大干一场。当然了,换了谁都这样,毕竟在外面晃荡了这么多年。

除了游学、放荡、写诗吹牛别的好像也没干点儿什么正经事儿。

年纪也不小了,总得干点跟功名利禄相关的事儿吧。

说好听点儿,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有几个普通人能过得上他那种游学十几年的“淳朴生活呢”?

再往下说,就是杜老师的一肚子苦水了。我不太想讲他的苦,因为大家讲的太多了,我就讲讲他不苦的一面。

那会儿长安城里,生活不易,可是杜老师在没有一官半职的情况下,还能生活十年,要么是生活真苦,要么还是有家底儿。

07

杜老师也许因为年轻时生活太好了,所以遇到困难,总是不知道怎么解决。

仕途不顺,想巴结个更高一层领导权贵,也一直没实现。

所以困居长安的那十来年,生活不太如意。但是,应该也算不上有多可怜,比他可怜的人多了去了。

再然后就是杜老师不断流离失所的日子了,总之日子确实不好过。兵荒马乱的,那会儿正是从盛世转向衰败的时候。

后来就算打败了安禄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帝国已经走向了没落。

处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杜老师当然难以独善其身。逃难、被俘、作官、妻离子散,生活困难这也是事实。

但是就如同现在的选秀节目一样,选手要是不死个爹妈,家人没个重病的,似乎都不好意思参加节目。

他确实生活困难,也描写了当时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艰难和战争的残酷,但是哭穷、卖伤痛、求关注的成份,我觉得还是有的。

他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要比同时期的一般人要好一些的。

08

如果去过成都的杜甫草堂就知道,那宅子已经不算小了。

杜老师在那儿安顿好了,还向成都的亲友借了100棵桃树、桤木十亩、竹、松、梅、李数量不详,以用来做景观绿化。

我估计应该很多,至少也得配得上草(bie)堂(shu) 那么大的占地面积和杜老师的生活品味才行吧?

这已经不是一般老百姓了,家里没些个家仆,那就真的没法过了。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时的杜老师心情想必应该不错了,也是他后半生难得的一些清静日子。

再后来,他在重庆奉节的时候,有四十亩的果园子,菜园子数亩,管理公田一百顷,佣工数人。

想来这日子应该也不错。

在他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在湖南耒阳,因为江水大涨,被困多日 ,又断粮了。

县令听说此事,亲自驾船去接杜老师。

这只能说明杜老师点儿背,别的,还真讲不出来什么。

09

终其一生,他一直都有家人、亲戚、朋友、世交、州府的相助,每到一处都还是能有个安身之所的。

只是处于战乱年代,偶尔有接济不上的时候,那也真的只能自保。

但是困于首都长安十年期间,没有正经工作都能活下来,你放到现在试试。

他在成都的茅屋被秋风刮坏了,可这基本上算是天灾,谁还没遇见个天灾人祸的。

但是就算是这样,他老家祖宅那儿的房产田地还是他的呢,他在洛阳、长安都还是有房产的。

诗人到老都一直惦记着想要回老家,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跟他同时代的李白,那肚子里的苦水可能比杜老师的还多,但人家李白同学就是不说。

结果,世人记住了李白的灵逸洒脱,记住了杜甫的深沉苦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公子才不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