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批判性思维》Chapter 1

读书||读《批判性思维》Chapter 1_第1张图片

你听到的只是一种观点,而不是事实;你看到的只是一种视角,而不是真相。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雅思考试的作文,GRE和托福的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论述一个观点。外国学校一直强调的看重的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呢?塔又包含了哪些因素呢?这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

1.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careful application of reas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a claim is true。其目的是为了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区分claims(断言), issues(论题), 以及arguments(论证)

1)Claims,也称为statements,分为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s) 和主观断言(subjective claims)。 二者的区别是其真假不依赖于思考者认为它是真还是假。

比如“火星上有生命”,就是客观断言,而“米醋太甜”就是主观断言,不同的人对米醋的看法不同的。

有时称客观的断言为事实,主观的断言是观点。

2)issues

issues(论题),也就是questions。它有两种呈现方式:1)A 比B高吗?;2)A是否比B高。

The question is simply whether a given claim is true or not. 

issues也同样分为两种形式:objective issues 和 subjective issues。如 “A比B高”是客观论题,“A的衣着合理吗”是主观论题。

3)Arguments (论证)

论证是为了某个论题所做的思考,给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的过程被称为论证。

论证有两部分构成:前提(premise) 和结论(conclusion)。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前提为结论提供理由,结论是被前提所支持的断言(claims)。

3. 认知偏差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很难做到是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原因。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会受到一些列的甚至难以察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做出客观和有逻辑的因素称为认知偏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信念偏差:如果人们越相信一个结论,他就会相信这个结论的论证比实际更有说服力。

可得性启发:一句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前段时间“滴滴事件”大规模报道,我就不自主幻想自己可能会遭遇类似情况,随手携带防狼喷雾剂,警报器等。看的多了,高估了事件发生的概率。

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假定自己的观点和周围人的观点相似。

从众效应:生活中典型代表小红书和代购里的推荐。终于知道自己为啥看到代购广告就情不自禁想买。

消极偏见: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消极信息。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人们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圈内偏见:警惕自己不加乱加入任何圈子。围城里和围城外都一样。

基本归因错误:以不同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行为。比如觉得别人的成功都是靠运气。

服从权威:倾向于听从权威

过度自信效应:过高估计自己对于问题答案的正确性概率的认知偏差。比如参加演唱比赛,觉得自己会是第一名。

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在于别人比较时,高估自己的能力。

PS:看到这些认知偏差,我后背发凉,毛骨耸立,因为我自己几乎全部都犯过这些偏差。看书时,我都能找到我自己对应的例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不要妄加断言,兼听则明,多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读《批判性思维》Chapt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