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26年,张国荣主演和参演的电影(包括音乐电影)多达61部,与吴宇森、徐克等诸多位傲视华语电影乃至世界影坛的导演都有过默契的合作。
是这些"慧眼识英雄"的"伯乐"相中了张国荣这匹"千里马",让张国荣精湛的演技得以发挥,同时和众多实力派表演巨星如梅艳芳、林青霞、巩俐等搭档演出的默契配合,才让观众看到了无数个性格气质各异、精神面貌迥然不同然不同的荧幕角色,造就了众多难以复制的经典形象,引得无数观众至今仍为之称道。
相比明星在银幕前的"台前"表演,明星隐秘的私人生活则构成明星在社会剧班生活中的"后台",形成了一个被窥视的"奇观"。
张国荣除了在电影表演创作、歌曲演唱(MV演绎)和舞台表演中不拘一格的风格被人们所关注之外,他的私生活也备受大众目光的注视,甚至产生有许多不同意见的评论和看法,而正是这些带着偏执而不实看法的报道毁了一个自信的翩翩少年。
1995年以前,媒体对张国荣的报道还是较为客观的,媒体还会相对客观地根据调查访问的事实来报道。
这段时间大多都是以消息报道为主,更多的为大家介绍某些歌曲、电影和演唱会的相关情况,就连对张国荣的访问也多是集中在个人作品方面,比较关注的是张国荣的演员身份和歌手身份,媒介和张国荣的相处比较平和、媒介环境呈现出相对良好轻松的状态。
1993年以后,报道模式发生了转变,话题性报道的出现让媒体酷爱以张国荣旳性别取向为基石进行报道。再加之各类小报、狗仔队的出现,张国荣的私生活成为香港媒体最爱的报道。
在95之后香港媒体对张国荣的负面报道直至到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达到嘲讽的高潮。千禧之年的“热情演唱会”是国内外媒介态度的“分水岭”,国内(包括香港)对于这场演唱会基本都是负面报道,尤其是香港各大媒体的报道更为之“震撼”,具有极强的攻击力。
众多媒体用夸张的标题“贞子”“雌性本能”等词语喧哗夺主来污蔑张国荣艺术表演风格、诋毁演唱会风格。
而国外的媒体对这场演唱会有相当高的评价,认为无论是从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和“从天使到魔鬼”的主题都表现出张国荣是“天才横溢的表演者”。
面对海内外差异极大的评价,张国荣决定2001年4月在香港再度上演,而这时的香港媒体出现了逆转的评价,针对他的表演再也没有负面的攻击,多是见风使舵转为称赞演唱会的成就,这就是张国荣时代媒体极具趣味性的报道方式。
在当时,张国荣的影响被媒体定义为“负面”,他的形象、私生活、歌曲以及电影都是媒体关注的八卦,当时的媒体基本都不去关注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把焦点都集中在他的性别认同方面。
因而,各界对他的负面评价使得他的社会影响也多为负面,关键都集中在窥视“同性恋”生活方面,此时让社会中的同性恋群体也倍感压抑,处处都是“恐同”人群让他们毫无安全感,更何谈他们会用游行的形式去争取平等的权利。
而这些负面的报道也是造成他患有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张国荣给他的心理医生的信中写到,不明白外界为什么会这样恶意攻击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生活的很累,而这些都足以说明媒介给他很大的压力。
其实,在张国荣时代他做了很多公益活动,热心于公益的他却受到媒体的攻击。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楼跃下身亡后,凭借各大媒体的报道吸引一大批人去关注张国荣,他们收听哥哥(对张国荣的称呼)过去的歌曲、观看哥哥生前的影视作品和录制的演唱会,抛开媒介过去对哥哥的评价,用自己的内心和眼睛重新审视。就在此过程中,很多人重新发现张国荣的内在美,了解到当年媒体带给他的负面压力,了解到他对音乐的严格要求,了解到他对待世界“纯洁”的态度。
针对他演唱会时的“易装”,很多人认为张国荣是病态的代表,对他展开了各类的人身攻击。正是这些负面的报道及人生攻击使得张国荣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能欣赏这些服装的美感,这些都让张国荣很苦恼甚至有人说这也是让他日后患有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从那时起张国荣这个名字在社会中成为了同性恋”、“抑郁症”的代名词,当人们提起他的时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会和这些相联系。
而实质张国荣自己从未公幵承认过自己是同性恋,正如他在年接受《时代》的采访时谈及他的英文名Leslie时所说
“较适当地说,我是双性恋,我喜欢电影《乱世佳人》,而且我喜欢这个名字Leslie Howard,它可以是男的或是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欢它。”
只不过是他对于性别认同和我们一般人不同罢了,“雌雄同体”是他自我认同的展现。
纵观当下,“恐同”人群有所减少,甚至有些人认为男性带有阴柔才是最为完美。最为典型的就是韩国明星,他们的穿着打扮、公司的包装都有意将他们向阴柔路线打造,甚至会不断的特意制造成员(均为男性)之间的绯闻,正是这样才能获得高消费市场。面对这些,我只能说张国荣生不逢时却颠覆了人们的“恐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