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7
2011年茵赫特莊園開始推出自已的莊園競標時,小粒摩卡創下了咖啡的高價$211.5/磅,大家對於摩卡這個稀少且古老的品種趨之若鶩,沒想到在2012年又以$500.5/磅的天價賣出。(巴拿馬翡翠莊園的歷史高價為$350/磅)2015年茵赫特莊園的摩卡被台灣的歐客佬以一磅三百多塊美金標下,當年數量全部也只有四十磅,根據新聞的報導,這些咖啡是不對外銷售的,只留給老客戶跟好朋友品嚐。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前篇中提到,要品嚐不同的莊園競標級咖啡尤其是當年全部競標的批次,是很難得的機會。
在介紹赫赫有名的瓜地馬拉茵赫特莊園前,還是先來說說摩卡這個品種。
早期葉門的咖啡主要是從摩卡這個港口出口的,因此後來從這裡出口的咖啡都以摩卡作為咖啡的名字。葉門所生產的咖啡豆是屬阿拉比卡種,一般來說摩卡豆的體積平均較一般咖啡豆小,看起來和其它顆粒大的咖啡豆很不一樣(請看下圖不同品種豆子大小的比較,最左邊的是Maragogype,俗稱的象豆,是目前最大顆的咖啡豆)。不過摩卡雖然小顆,它蘊含鮮明的特色,尤其鮮明的果酸常在混合的咖啡中作為提味的角色,難怪它會被比喻為咖啡中的紅酒,香味與酸味令人特別回味。 摩卡這個名字有好幾種寫法,"Mocca", "Mocha", "Moka", "Mokha"... 等等,不過它們代表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摩卡咖啡豆因為有獨特的巧克力味,在深焙時尤其明顯。摩卡咖啡有其獨特的香味及柔和的酸味,口味芳醇,又被稱為咖啡女王。這種咖啡是位於中東阿拉伯半島西部的葉門所產。咖啡生產歷史久遠,雖然摩卡咖啡遠近馳名,但由於近年勞動人口外流,國內勞動力不足,成為葉門很頭痛的問題。我們在今年的咖啡展看到葉門的廠商展出的摩卡咖啡,真的很小顆,每包裝成大約看了包裝200g的樣品包,豆子算是新鮮,不是很漂亮,看得出來有些瑕疵豆,不過包裝上沒有任何資訊。
茵赫特莊園的小粒摩卡豆子非常小,豆寬介於0.39至0.43公分間,是摩卡種的突變種,因為樹型小、樹幹細,容易被風吹倒,種植失敗率高,產量非常少,所以1年只競標1次。剛開始競標的前幾年,每年只有40磅,去年難得推出200磅。
2016年茵赫特莊園對競標小粒摩卡的介紹:
這是是介紹最小的咖啡豆,他們用特別的選採方式,因為要採收滿一整籃需要很久的時間,採收時是以每日工資計費而不是以量計算,此外,須採收最成熟的咖啡果實,所以每棵咖啡樹要選採八次。在後製方面,去皮時要用有橡膠齒特別小的去皮機,水洗時要用手來進行,因為沒有適合的機器可以使用在小粒摩卡。曬乾時是放在非洲式的床架上進行。最後去殼時要使用樣品用去殼機,才能符合這個豆子的特性。
風味:可可亞混合著香料,丁香與甜味的口感,餘韻有著令人愉悅的橘子皮味。
自詡為全世界品質最優的五家咖啡莊園之一的茵赫特莊園,除了雨林聯盟認證(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cate),是瓜地馬拉第一家獲得減碳認證的咖啡莊園。此外,連年在COE(Cup of Excellence)得獎的記錄,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莊園的發展。(我們在後篇談到”其他咖啡競標”時會介紹卓越杯Cup of Excellence)
1874年Jesus Aguirre Panama創立了茵赫特莊園。剛創立時,該莊園主要是種植玉米,豆子,煙草以及甘蔗,直到1900開始種植咖啡後,莊園名稱改成“EL Injerto”這是一種在這個區域發現像人心果的水果名稱。經營超過一百年,歷經三代後,目前莊園佔地245公頃,70%的咖啡是Bourbon種,其他30%咖啡涵蓋Catuai,、Maragogype、Pacamara、Teckisic、Mocca跟Geisha。茵赫特莊園位於瓜地馬拉市北方的La Libertad, Huehuetenango,莊園主要被熱帶林包圍著,高度大約在海拔1,500到2,000公尺之間,平均氣溫為攝氏18-22度之間。這是一個多山且分散的地形,很適合在各個區域種植不同的作物,此外,這也是一個種植不同品種咖啡的理想特徵。目前茵赫特莊園是由第三代與第四代Aguirre家族共同經營,經營目標是注重生產,處理法並將高品質的咖啡行銷到內地以及全世界(90% International and 10% domestic)。茵赫特莊園另一個特色就是對環境的保護不遺餘力。除了繼續生產高品質的咖啡,他們還做了不少對於環境與永續經營的創新。首先從減少污染物開始,茵赫特莊園不使用除草劑,所有的雜草都是用手拔的,為了保護土壤,將雜草控制在一定範圍而不是全數拔除,而且在苗圃育苗時不使用塑膠袋。大家都知道咖啡的製程使用水洗處理法需要耗用大量的水資源,所以茵赫特莊園研發改良水洗處理法將100%的回收再利用。在肥料方面,茵赫特莊園是使用咖啡製程中去皮機去掉的的果肉,製作成有機的肥料。此外,他們持續的對於野生生態,森林與資源進行有計劃地維護與保持。
在產品與行銷方面,不同於翡翠莊園,茵赫特莊園有自己的coffee shop,除了銷售高品質的生豆外,在莊園的咖啡店或是online store,也可以買到已烘培好的咖啡豆。有別于某一些咖啡生產國家抑制國內民眾咖啡的消費,因為咖啡出口為該國最重要的外匯收入,茵赫特開的咖啡店是為了讓瓜地馬拉當地的人民也能品嚐到高品質的咖啡。而茵赫特莊園的online store提供不同品種與不同處理法的淺中培的豆子,目前可以直接寄到美國或是世界各地。沒來的及參加我們Taste of the best auction coffee活動的朋友,如果想嚐嚐茵赫特莊園非競標的豆子,也可以直接從莊園官網購買。
身為世界最好的五個咖啡莊園,在處理法上有何特殊之處,讓我們來看看。
茵赫特莊園保留了一塊地,專門用來育苗。每一棵咖啡苗從種子開始培育,在種下咖啡種子的前一年,他們就將要預計培育的咖啡苗的洞準備好,以便使這個洞可以跟周遭環境結合,有利於咖啡苗的發展。茵赫特莊園發展出來的苗圃系統可以從一開始就掌握咖啡的品質,而且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每年莊園大約新種植25,000 – 30,000棵新的咖啡樹。此外,除了現有的品種,茵赫特也積極的嘗試各種不同的新品種,發展出風味獨特的咖啡。從2002年開始,茵赫特專莊園已經不在苗圃使用塑膠袋外,他們使用可重複利用的塑膠盤,一個塑膠盤可以使用25-30年之久。
咖啡果實的採收無可置疑的是整個咖啡豆製程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茵赫特莊園只採收最合適,且小心地選採成熟的果實,避免對於咖啡樹的任何損傷,此外,他們也避免有任何剩下的果實留著,而造成疾病的產生。收成的時間大約在每年的一月到四月間。(加上後製的時間,所以每年該莊園競標的時間大約在五月到六月)採收工人每個都經過嚴格的篩選,而且符合公平交易與勞工法。因為莊園有在不同的高度種植咖啡樹,採收時會先從低的地區開始,因為果實會從低的地區先成熟。除了高度,採收的先後也跟咖啡樹的樹齡有關。
處理法
咖啡果實採收後的當天下午,莊園就會開始進行去皮的製程以避免因發酵、污漬或是瑕疵等問題影響到最終杯測的結果。咖啡果揀選後,會將完好地放在一旁,經去皮處理過程後,咖啡豆只會被黏膜包覆著。被黏膜包覆著的咖啡豆將會放置48-72小時來進行黏膜發酵,發酵過的咖啡豆(黏膜)將用水洗的方式來去除黏膜,以利之後可進行乾燥處理。乾燥後的咖啡豆,外部有一層薄薄的咖啡殼保護著,在咖啡豆運出之前會用去殼機將殼打掉。
品種
茵赫特莊園著名的咖啡品種如下:
波旁Bourbon:最早是生長在波旁島上,隨著法國拓展數地而散佈到非洲及拉丁美洲。茵赫特莊園的Bourbon以細膩奶油般的質地著稱,再加上精緻的微酸與甜味的觸感就像茉莉花與熱帶水果的風味,乾香帶有巧克力與焦糖,喝起來明亮、均衡。茵赫特莊園參加瓜地馬拉的卓越杯時,用Bourbon參賽的年度2006, 2008, 2009, 2010, 2011與2014都是前五名的成績。
帕卡馬拉Pacamara:咖啡界的新星Pacamara,是由Pacas(Bourbon的變種)與Maragogype(俗稱的象豆)歷經三十年的配種,由薩爾瓦多咖啡研究所培育出來,被薩爾瓦多視為國寶。茵赫特莊園的Pacamara有著明亮的甜味與水果的風味,口感豐富,喝完會有花香與柑橘香的餘韻。乾香隱含著花香。茵赫特莊園推出Pacamara參加卓越杯,五次拿到第一名,是該莊園可期待的一種咖啡。
象豆Maragogype: 原生於巴西Bahia State的Maragopype,最著名的是它碩大的豆形,柑橘類的口感,喝起來微甜中有著平衡且優雅的風味,喝完後會有堅果及黑巧克力韻味,被莊園的咖啡師稱之為優雅的巨人。2013年茵赫特莊園推出象豆參加卓越杯獲得第三名佳績。
瑰夏Geisha: Geisha 的歷史,詳見上一篇翡翠莊園的介紹。與眾不同特殊的風味,乾香中帶有濃郁的花香與果香。Geisha從開始沖泡,即可感受茉莉花香與柑橘香,喝起來有著豐富的葡萄柚以及萊姆的柔酸,喝完有Moscato葡萄酒與水果雞尾酒的餘韻。
來自於競標參加者所投入的高競標價與國際上對茵赫特咖啡的偏好,顯示了大家對因赫特莊園的肯定。目前莊園90%的咖啡銷售到美國、日本、韓國、冰島、加拿大及台灣等地。茵赫特莊園致力於品質、環境、以及永續經營的方針,是瓜地馬拉第一家獨立競標的咖啡莊園,此外,每年參加的瓜地馬拉卓越杯都是名列前茅。(除了2007第七名外,從2002年開始至今,每年都是前三名,包括了拿了六年的第一名,目前卓越杯的比賽還沒有其他莊園有如此輝煌的記錄)
2016我們來不及參加茵赫特莊園的競標,也錯過了品嚐樣品的機會。2017年我們已經訂購樣品,而且報名參加競標,有機會一嚐咖啡界常勝軍不同品種與不同處理法的咖啡,真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
By Belux Coffee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