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快速阅读?
对于千千万万个行业或者对知识渴望的人,读书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甚至不仅要会读书,还要读得又快又好。
阅读大多数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需要很强的主动性,需要耗费大量脑力,这个过程并不享受。所以这类书籍阅读的时间越长,耗费的能量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当然,像读小说、散文这些虚构类的作品时,享受的是阅读的过程,没有什么目的性,就像享受一部电影一样去看就好了。对于正确有效阅读的步骤,一共分为四讲来介绍。
第一讲,正确的阅读心态,有效的阅读步骤
提升阅读速度,技巧只是一方面,心态的调整也很重要。每本书的作者一定受当时他那个社会整体背景知识的局限,而且作者的水平也都参差不齐,也许会由于翻译的问题导致语意的丢失。甚至有的书80%的内容都是在堆积材料,只有20%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思考。所以不是所有书上的内容都有价值。丢掉对书的敬畏感,你不用跪在书的面前,而是应该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像和一个年纪比你稍微大一点的老朋友聊天一样,听他怎么说就好。觉得好的地方,收下。觉得不好的果断扔掉。
即便你遇到一本好书,决定要细细读了,但在精读之前还是要先快速浏览一遍。先建立一个地图,快速浏览还能激发你的问题和好奇心。如果搞不清楚自己为啥读,不知道前方有啥,会读不进去,会走神,会想睡觉。你需要一个浏览的过程来激发出自己的问题和好奇心。带着问题 和好奇心去书里找答案,效率当然不一样了。比如《光荣于梦想》里面的问题很有意思呀:为啥日本在二战时要做偷袭珍珠港这样现在来看如此之烂的一步棋?他们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时的日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水门事件这本来和尼克松不相关的小事,最后却演变为轰动全国的宪政危机?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去书里找答案,看一本厚书其实也不难嘛。
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给出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有了一个问题和一部分资料,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找更全面的答案。这是我们现代人阅读最好方式,带着问题去查书,用查到的知识去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
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读三遍:从大往小看。第一遍视野放大,从书的价值角度看主题、口碑,确定自己要不要花时间在上面。第二遍用快进的方式浏览一遍,看书的结构和脉络,看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第三遍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最后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样读三遍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只会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第二讲,如何选择对的书
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其中很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刚好触及到你不知道的地方,对你来说太简单的道理,读了反而浪费时间;对你太深奥的道理又看不懂。我们选书的时候要先做测评和预判,以书为单位,绕着书看,目的是确定这本书值不值得看。这个阶段重点看序言、目录、出版社的宣传文案、读者评价等。当然我们也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各种信息。
跟着好作者选书也是一种挑书的好办法,有些作者很厉害,你读了一本书觉得很好,那么这位作者的其它书,或者这位作者推荐的书,你也可以看看。最方便的方法是上网搜一搜关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看看别人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当然不能随大流,不能别人说什么都去一味相信。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别人的评价也有不客观的可能性。
第三讲,快速阅读技巧
读第二遍的时候就要用快进的方式看一遍,用视觉输入代替线性输入。在这个阶段,要抛弃掉原始的从左往右、从上往下,逐字逐行地读。因为这样的阅读是很痛苦的,越读越像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
不要抱着想去理解书中内容的想法,像看一幅画一样先浏览一遍,迅速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和框架、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填充。这要求你强制性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看书是视觉输入,听书是线性输入,你应该已经发现了,同样的理解水平下,看书比听书速度要快很多。我们听得到上的音频,最快不过3倍速而已,但是倍速已经完全听不清说的啥了。
像看一幅画一样去看一段文字,你能找到这幅图大致特征就够了,你不知道里面的细节没有关系。就好像你去超市快速逛一圈,你知道哪个区是酒水区,哪个区是零食区,哪个是化妆品区,但是并不知道酒水或者零食都有哪些种类,这不要紧,下次再来超市的时候就能直奔你想要的区域。
那如何用快速的方式看书呢?张凯老师讲到了一个方法:“语意单元推进法”,我们要学会找到每个语意单元。有时候一段话构成一个语意单元,有时候十几页构成一个语意单元。关键是你要能以这个为单位快速推进,不要陷入到细节中去。我们难免会看到书中吸引你的地方,忍不住慢下来,这样又回到了线性阅读的状态。要保持以语意单元推进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个习惯不符合大脑的自然习惯,要掌握这个技能还是要下点功夫的哦。
如果你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书。请注意,这里只是浏览完,你并不知道里面的细节,但是书中大致的脉络你已经清晰了。哪里是重点,哪里客户忽略掉,哪个问题集中在哪个章节,每章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
浏览的时候你可以来回翻,不一定要从前往后看,我们来回看,快速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找重点,那么哪些是重点呢?张凯老师总结了三类重点:第一类是,你不认识的新概念或者新的方法论。比如你第一次见到如:黑天鹅、递弱代偿这类的概念,作者给这些概念做一个解释,这就属于重点。第二类是,你不够重视的旧概念。比如“自我辩护”大家觉得这是人之常情,犯错了谁都会为自己找借口,并觉得这没什么不妥,但是《错不在我》这本书作者提出,自我辩护这个行为,不是平时我们以为的那么没有危害,他几乎是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本源。第三类是等待替换的概念。就是以前是错误的概念需要重新刷新的概念,比如“取悦”,常识让我们觉得只要取悦别人就能让别人喜欢,实际上《取悦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味取悦别人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喜欢取悦别人的人很容易遭人讨厌,是不是很反常识?
不管是一本书的知识体系还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都可以通过概念连接起来,我们认知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概念的更新、替换完成的。
完成了第二步快速阅读之后,现在并不是要立即进入第三步的精读,这个时候要做个选择,选择要不要进行第三遍的精读。对于没有必要精读的书,浏览完前面两遍就够了。如果经过前面两遍的浏览后决定精读这本书,这时候应该把书放一边去,干点别的事情,让大脑得到休息并自动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当你休息一段时间回来再翻开书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一目了然了,这本书会变得很薄,作者的写作框架也变得很清晰。做到这点,第二遍就算完了。
第四讲,精读一本书,变成自己的“知识资产”
对于第二步的浏览,我们也可以听【每天听本书】来判断要不要精读,因为【每天听本书】不是代替我们读书,而是转述给我们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讲述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帮我们做筛选,判断听完之后决定要不要进行精读。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流畅地表达分享出来。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看完书后脑子里留下一团模模糊糊的概念,别人问你这本书讲了啥,你说不出来,或者不能漂亮利落地说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能正确有效阅读了。
张凯老师给有效阅读定义就是能记住、能输出,带着输出的目的去进行阅读,假设待会看完就要跟人讲这书的内容。看完后立即对你认为好的部分做笔记,写感想,这是与书本进行深入理解和互动的好方法。你会发现输出一段内容会变成一件能给你带来巨大帮助的事。比如你本来可能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模糊的,但是现在你要写这个主题,做一次分享,这种强制性的输出会让你思路变得很清晰。做分享的时候你自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以教为学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
快速阅读,并不是让你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博览群书,它是你对一本书作出价值判断和寻找要点的必要步骤,快速阅读和精读是不冲突的,它是精读前的一个步骤。掌握了这套方法,它在以后带给你的效益是超乎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