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而坚持 读经已成习惯

        走进彭城书院是一种精神向往的选择,是一种洗涤铅华的净化,是一种天地人的连接,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回归,也是一种找回自己的寻根。每个周末走进书院,聆听汉风先生讲课,是一种习惯了。

        刚开始听课时,台上先生娓娓道来,孔子讲学论道场景,《论语》中的智慧启迪,为什么孔家七十二圣贤中颜回排第一等等,讲座精采绝伦,不时发出阵阵掌,台上台下频频互动,能量时时互换,身在其中,我觉得热血沸腾。可是,回到工作中,回到生活中,回到学习状态下,一切又回到原点。先生说“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卷”,往往拿起经典,看不了几眼就放下了,看不进去,看不懂,弃之为“老古董”想法不时会冒出来……

        从纠结挣扎到豁然开朗。纠结,在是否去书院的挣扎中,在是否坚持去听课的犹豫中,有一天先生的一段关于“古董”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先生说的大意是:古董,都是有历史的,有生命的,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量而留存下来的,是经过了很多智者贤人的火眼睛睛鉴别过的,是多少代人智慧的集大成。反过来,我们再想想,谁能说出古董是不好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是不是都是将古董当宝贝,是不是所有的古董都会家传几代呢?是的,古董都是人人都会珍惜爱惜的宝贝,经典更是,他们是二千多年的宝贝,否则也不可能称之为经典”。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先生点醒了我对经典的无知,点亮了我的心灯,点开了智慧大穴。纠结不再有,困惑不再有,有的就是坚持,每周都会早早地来到书院周末道场,聆听先生纯粹的精典之声。

从愚知速读到启智慢悟。在我学习成长过程中已经缺少了国学经典这一课,特别急着想弥补这个缺失。于是《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书籍一本本地请到书桌上,正体看不懂,就看简体字,快速地读了一遍。可是,到了讲坛上,再听先生传道时,我发现只是认了几个字甚至可以说字都没认全,那里还能体悟到其中的道。先生一再说读经典是明道,求道,悟道,是有阶段和境界的,是要通过时间,经历,阅历去身体力行体悟的,是要从修身开始去践行的。孔子在《中庸》中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修身从孝亲开始,百善孝为先。先生一再告诉弟子要在生命的每一寸时空里去体悟道之所存,孝敬父母不仅要开心地去行孝,更要感恩父母用他自己的苦痛来成全我的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愿意让自己的快速行进的步伐慢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当我和公婆分享学习内容,愿意孝其志,我要传承他们教书育人的衣钵时,得到巨大的支持,他们比我都开心。当我带着这样的体悟再读经典时,反复咀嚼先生的教诲,每字每句去读去想去理解去品味,越品越有味,越品也越欢喜,这也许是我叩响智慧大门吧。

从被动抄经(典)到喜欢抄经(典)。抄写经典名著是书院弟子的一个学习任务,刚开始我觉得很简单,不就是写写画画嘛,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任务。而当我正在开始抄写时,发现抄写经典与平时的书写完全不同,特别是抄写正体更是不同。《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每一次准备抄写时,耳边总有一种声音响起“请出经典某某某”,就如同每次以至诚恭敬感恩之心行的连根养根仪式,对古圣先贤的敬畏心由然而生。抄经(典)先读经,在抄写前我一般先将抄写的那段或那章读几遍,看到不认识的正体字还会去查《说文解字》,等字句比较熟悉了再落笔,抄完后再读两遍。先生说“经典是有能量的,每多读一遍,智慧就增长一分”,看着经典文字一天天变成具有我自己生命密码的文字时,觉得非常心安,从此抄写经典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时空怎么转换,诵读经典,抄写经典,已是刻在心烙在骨子里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柔而坚持 读经已成习惯)